国是论
10 第二轮定量宽松之中国策
与别国相比,中国平稳度过货币战争第一阶段具备较多有利条件;若能平稳度过第一阶段,在第二阶段甚至可以赢得某些新的机会
12 读者鉴
国民质询
13 直接干预房价能否行得通
高端回应
国家的远见.部长系列访谈
14 怎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话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
20 财经世界地图
22 人物
24 意见
极度调查
26 拯救“堵城”
停滞的车流刺痛中国城市的神经,也引起中国决策层的高度关注。北京正在酝酿的“重磅”治堵举措,会否引发全国范围的思考和仿效?
28 北京酝酿治堵新政
32 最坏的汽车社会?
34 “堵城”突围之困
37 智能交通期待
39 激辩中国式“堵局”
宏观
42 迟到的通胀
这轮被延缓的通胀,最终在2008年底大规模救市政策的刺激和2010年楼市调控的“倒逼”作用下,开始释放
46 农产品涨价潮背后
流动性泛滥溢出的货币,四处寻找着一切可以增值的载体,而农产品,则再度成为最易得手的猎物
47 能源价格“刚性”上涨
成本定价模式积重难返,涨价赶不上垄断国企以成本增加为由的调价要求,能源产品价格已经进入“刚性”上涨轨道
49 防通胀:收放之道
50 专栏|财税体制改革应再提速
金融
51 《首尔宣言》下的阴与晴
《首尔宣言》看似老生常谈,但大国领导人聚在一起,传递协商合作的讯息,以避免人人为己、人人受损的“囚徒困境”,也是一件好事
54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在一个月之内,央行两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还采用加息手段。无论是从调控频率或力度上看,货币政策从宽松向常态回归已毋庸置疑
56 地方金融办迷途
划清中央地方的管理界限,给予地方足够空间促进地方金融创新,地方金融的发展路径才能更清晰
60 融资平台清理难
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整顿工作,面临既要推进又难落实的困局,平台整顿已对地区投资产生影响
62 地方保险公司扩容潮
64 专栏|大机构为何被关注
资本
66 负重的海航
“贷款-负债-扩张-再贷款”,这是海南航空曾经的扩张路径,如今已在更大的层面上,被海航集团完全复制
67 金海重工输血
71 海航财技虚实
73 阳光保险股权迷雾
在中国石化、中国铝业、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等国有股权不断稀释之后,几家具有现任高管背景的公司,开始出现在股东的行列
76 一个城市的PE样板
无锡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62家,为全国地级城市之最,这也是国内外VC、PE入驻无锡的因素之一
78 专栏|中国石油全流通应尽快名至实归
产经
80 破解保障房融资困局
《基本住房保障法》被超常规地推至前台,意味着决策层对破解保障房融资难题有了新的思路:政府依旧唱主角,但社会资本的进入将拥有更多路径
84 国美:休战期的争夺
国美争夺战将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恩怨情仇推向台前,但在不为外界关注的幕后,贝恩资本这个低调的机构投资者正在掌控全局
88 专栏|互联网巨头的拐点
资源与环境
90 “油荒”迷局
一场因节能减排、拉闸限电引发的“柴油荒”,再度将中国脆弱的能源供应体系曝光在聚光灯下
93 专栏|核电盛世勿忘警报
价值城市
94 “西部金融中心”新争战
在新一轮的“金融中心”争夺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沉思:中国究竟需要多少的区域金融中心?
97 山西加入“新特区”行列
被称为“新特区”的综改区花开第九朵,这次是继重庆后,首次批复一个省的全部地区为综改区
公众热议题
98 节能减排“变异”
距离“十一五”收官还有40天,节能减排开始进入冲刺阶段
98 降耗“冲动”
当节能降耗演变成“节能降电”后,激进、冲动的降耗手段频繁上演
102 “电都”的牺牲
国际
106 顶级对冲基金的宏观主题
在主导投资趋势的“全球宏观投资策略”主题中,全球顶级对冲基金经理关注的十大全球宏观策略难题,也都让中国决策者与投资者备感困惑
110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承诺
美国人口普查当局承诺,绝不会将人口信息转交给任何执法机关、国税局、移民局、联邦调查局或中央情报局
智库新说
111 日本执政党的摇摆思维
日本民主党至今未提出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内经济上,菅直人也开始改变政策思维
科技
114 反式脂肪酸的“西式陷阱”
116 品质倾观
创富纪
118 陈云与宝钢建设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陈云回忆起宝钢建设决策的过程,说:“宝钢是一个特大项目,事关全局。但由于仓促上马,存在一些问题,意见也不一致。是继续上马,还是下马?当时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干到底。”
财富文明
121 韩国冀G20峰会名利双收
书阅
122 消费社会里的新穷人
感谈
124 3Q大战背后的媒体争锋
每2000条关于3Q大战的媒体报道数据,仅有不足100条来自平面报纸和杂志,仅有不足10条来自电视新闻。这个监测范围,尚不包括微博、论坛、SNS等来自2.0的相关帖子和言论
125 当一切皆为媒体
“你不耸人听闻,就没有人关注。于是,大家都耸人听闻!”
别有人间
126 巴菲特找到了接班人
巴老观察寇姆斯已有相当时日。过去三年据说有700人自荐为巴老接班人,挑来选去,巴老还是决定依靠自己的直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