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我们的三里屯
媒体来源: 中国媒体博克

    

文|CBN特约记者 雷婧姝  实习记者 刘昉 孙天
制图|陈杨
图|林舒


  去哪里都不远—这在北京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有时候即便你住在一个小区里,只是要从家门口走到有马路的地方,都要花15至20分钟。
  不过三里屯就几乎是一个不那么“北京”的地方。许多在这里生活的人,活动半径基本也就涵盖在15至20分钟内。像酒术餐吧老板小宝说的,“如果条件很高又很懒的话,三里屯是不错的选择。”
  这已经是在许多北京人理解中的“新三里屯”。
  豆瓣上有一个缺乏人气的小组叫“我住三里屯”,加上创建者只有4个成员。组长说这里是老三里屯er的地盘,要加入的人得回答包括雅秀服装市场和京客隆超市的前身分别是什么,原来的三里屯有几个小学及中学等6个基础问题。
  还有另外一拨人应该也会自称为老三里屯er,要让他们出一套题,问的大概都会是南街那一串不复存在的酒吧的事。他们能论资排辈地讲出从1995年到2005年间开过的每一家酒吧,有的还亲眼见过1980年代的“阿Q”和“高尔顿”,和2004年南街当时最大的酒吧“爱尔兰”墙倒屋塌后,北墙上刷的那个鲜红的“No”。
  两年多以前,要是打车跟师傅说到三里屯Village,师傅十有八九还会不放心地跟你确认是不是酒吧街口上那个花里胡哨的新房子、男孩女孩酒吧的对面、雅秀市场的东边。没过几个月Village就已经不需要这些参照物来说明了。Village成了这里的新地标,跟那些早就长在这里的酒吧、小店一起,伺候着又一批生鲜的三里屯er。
  都是热闹的地方,可是跟西单比,三里屯的潮更前沿,频繁冒出从没在北京出现过的新品牌、新设计师、新美食。跟CBD比,三里屯多股野气,能让人冒出想去热爱生活的冲动。跟后海、南锣鼓巷相比—这实在没什么可比性。那里除了酒吧,还有什么?
  除了时不时到三里屯吃饭、泡吧、血拼的“流动人口”,在这里工作、安家的“常驻人口”着实不少。对他们来说,就算有一天北京膨胀到密云县都成了主城区也不可怕,他们仍旧能从容地在方圆三公里的区域内,过着不用奔波的都市生活。
  张莉莉是个读音乐理论的硕士生,平时会在北京各处参加乐器演出。她在三里屯住了快4年,觉得在周围干什么都很方便。可方便其实也是有三六九等的。有住在背街小巷的人,觉得半夜敲敲小卖部的窗,睡得正熟的老板娘能递出来两个塑封的卤蛋就是方便了;有住在地铁沿线,每天早上到十六七站以外的CBD上班的人,觉得能不堵在路上就是方便了……这让人想起一篇专栏文章里的话,“你不明白为什么你的生活就像一棵被方便面工厂捉住了的蔬菜,被滑稽地脱去了水,装进了小袋子。”
  三里屯的方便不是这样殉难者式或者SM式的。它用算是亲民的方式,把都市生活所能提供的最丰富的选择集中在了一个适合步行的范围里:居民楼里的羊肉臊子面、3.3后街的盗版碟、Shooters的“妓女自杀”鸡尾酒、南斯拉夫烤肉店的汉堡、书虫吧里的外文书、Balmain一万五千块的高跟鞋、那里花园的外贸小店、弗兰克·盖里建筑设计展、使馆区的银杏树……谁被“方便面工厂”捉去了,才会说葡萄酸。
  三里屯是汽配街的时候大概没人想过它会成为酒吧街,现在要叫它酒吧街的时候又会觉得这已经不是最符合它的标签了。没人说得好三里屯下一次会变成什么街,在太古地产的三里屯Village之后,SOHO中国的三里屯SOHO和世茂集团的工三和它们所吸引来的人群还会继续改变这里。而那群在三里屯生活、工作的人,就在这些变化的正中。

 

三里屯er的主张

 我爱闲逛
我算是“半自由职业音乐人”吧,总之就是抱着琵琶、古琴在北京各处演出,同时还在念音乐理论的硕士。在三里屯住了四年多,逛到不少别人不知道的犄角旮旯,比如在太平洋百货后面有一个“1949”的院子,像是社区里微缩版798;还有一个很多人去跳莎莎舞的BAR,不少半专业的舞者会穿戴整齐去跳舞。

 朋友都来我家聚会
这里娱乐设施实在很充足。聚会的话有时候我只要提前10分钟走到约定地点,有时候朋友们来家里,一起吃饭,在屋里聊天,或者出门看电影。

 我能在不同地方看到相同的人,你可以吗?
待久了,很多时候都会看到场景重复,例如前几天他和你坐在同一个酒吧,今天又看到他在你对面打车。生活在这片区域,就发现好多人都会不断出现。有时候像是在看电影,我静静地看他们生活。

 我走到办公室咖啡还是热的
从我住的地方到办公室走路就两分钟—真的是“两分钟”。我一般会在8点起床,弄一杯咖啡,然后端着它往公司走—就算冬天—到办公室坐下的时候它还是热的。

 我回家吃午饭
谁都见识过午休时办公楼旁餐厅里有多壮观。我非常难得才会在楼下餐厅吃,一般都回家,自己动手做顿简单的午餐,可以吃得舒舒服服,然后安静地休息会儿,再回到办公室继续下午的工作。

 我去法国文化中心看电影
我是一个很喜欢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虽然三里屯Village楼下就有电影院,但是院线上映的电影也就那么多,所以我喜欢去法国文化中心看。除周二和周四外那里每天都有电影放映,一张票20元,周一免费。和大院线不一样,那里大部分放的是法国片、欧洲片,很合我口味。

 在这里生活我觉得“独一无二”
我喜欢三里屯SOHO的感觉,虽然现在店还不多,但是都很有特色,并非商业中心都能有的连锁品牌。三里屯很多小店都有“独一无二”的感觉,所以这里不会像一个被复制的商业中心,但它也有一个商业中心的繁华。这里的人也比较有特色,很多时尚、有一定消费能力、有国际化感受和品位的年轻人,很有趣。

 我和朋友约出来就说:去三里屯看奇装异服的人类吧
西单的奇装异服人群年龄更小一点—在北京除了西单就是三里屯—三里屯的显得更有钱一点。反正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大牌当季最奇怪的衣服被穿出来,而且主人会收拾得很精致。

 我可以边玩边工作
我做商业地产,说白了就是开商场,正好三里屯有很具特色的商业组合:南区的潮流和北区的高档路线,中间夹着3.3的淘货文化。我去逛的时候顺便就观察个中优劣,算是工作的一部分。

 我是法国人,我骑车上班
我很喜欢制作蛋糕、甜点,现在在窝夫小子当制作总监。从去年10月窝夫小子进驻三里屯SOHO到现在,我在这里工作近三个月了。我一般早上五点半起床,用咖啡机做个Espresso,然后骑车3公里到窝夫小子门店或者公司。工作到晚上7点。

 三里屯附近买国外的食材很方便
住在这附近的好处很多,我可以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比如陪儿子游泳,还有一个明显优点就是有国外食材专卖店。我们在家里制作法式的食物,所以需要专门的食材。三里屯附近有好几家Jenny Lou's进口食品店,还有一家我们都特别喜欢的“Michel”法式肉店。

 我的生活和娱乐混在一起
我的工作、生活和娱乐都在三里屯附近,这周边什么都有。我随时可以去个酒吧或者餐厅,有时候和室友一起去看个夜场电影,只要5分钟就能走回去,去喝一杯也很方便。不过由这种便利滋生出的缺点,是生活和娱乐混在一起久了,就让人很想到三里屯以外的地方。今年打算买辆自行车,可以到处骑。

 好像时空交错
我每天上班都会经过三里屯小学,听到的就是小学里做操、朗读或者小孩子们玩耍的声音。到了晚上下班回来,看到的就是人们在酒吧里谈笑。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个时空里,每天交替重复。

 我在这里住了10年
住了10年,我也没发现三里屯有什么不好,除了吃饭偏贵。可能我算是看着三里屯慢慢变化的,虽然现在有了Village,商业氛围渐渐浓重,但是它还是保存了原本的环境和生活机能。我有时候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三里屯最早是使馆区,没有大批地拆建,而且融入了更多元的文化而带来的影响。

 我喜欢“书虫”
三里屯很多小咖啡馆都很适合消磨时光,不过我最喜欢“书虫”。它好像是2004年秋天开张,我是后来四处转的时候发现的。那里有看书和工作的氛围,有时候上午去,感觉跟个图书馆一样,大家都在看书,静悄悄的。

 我住的白家庄就像条分界线
三里屯以我住的地方为界,一边很国际,另一边很传统。在Village,外国人多,帅哥美女多; 紧挨着的居民区马上变得不一样,在夏天可以看到男人光着膀子,爷爷奶奶摇着扇子聊天。中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分隔,但我每天在两边穿梭,感觉很奇妙。

 在三里屯我也可以看到安静的展览
读大学的时候学校就在博物馆旁边,就养成了去博物馆看展览的习惯。搬到三里屯附近以后,发现这里的商场经常会搞一些很有意思的展览。周末即使不买东西也会去逛逛。比如最近三里屯Village办了几米星空特展,去看了好几次,每次都有新的体会。

 这里的设施太全了
这里能解决我日常生活的所有需要,比如找个咖啡馆上上网;想吃正宗的西餐可以去使馆区;要玩会去酒吧街;逛街的话出门就是Village……什么都有,几乎都不用坐地铁出远门。

 我有自己的果汁店
我在Village北区经营Fruit Actually果汁店,但是不住在三里屯,每天开车上下班。三里屯不单有特别的建筑,还有特别的人,和北京其它区域的人状态完全不同,他们时尚、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看着他们走在街上、来往于我的店里,我会受到感染,跟着兴奋起来。

 三里屯不像北京
我觉得北京最有意思的地方应该是胡同,因为里面藏着很多有年头、有味道的东西,这样才是北京。但三里屯这片,方便有了,国际化也有了,这种有历史的东西却不太多,有时感觉不像北京。

 我第一时间知道打折情报
我之前工作的公司在三里屯外交公寓里,每天上、下班总会路过三里屯Village,于是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临街的商家橱窗里又贴出了新的打折信息。比如“优衣库季末折扣低至99元”、“Mango全场5折起”等等。下班之后,如果有空的话就会顺便进去看看。另一方面,我已经过了会冲动消费的年龄,实际购买的时候还是会慎重选择,所以至今为止对自己淘到的东西都还很满意。

 上班路上我会跟很多熟人打招呼
很多店里的熟客也住在附近的小区里,我走在路上也常常会和他们碰面。早上去店里步行5分钟,路上就不停地跟人打招呼,有时会觉得有点累。

 想改善生活的话,我会去工体北路和三里屯北街上的餐厅
我们公司在太平洋百货后面的嘉盛SOHO,平时午饭大家都在公司附近的小店解决,大部分都是快餐,有时候还去买7-11的盒饭。但这些很容易让人吃腻,所以会跟同事一起到工体北路这边来改善生活,这里餐馆集中,而且有各种风味可以选择。三里屯北街那片也有很多店面不大但是很好吃的餐馆。从我住的地方走到那里最多也只要20分钟,吃完饭以后就散步回家。我觉得特别满意。

 我的条件很高又很懒
2004年,我从旧金山来北京,6年多的时间里住过很多社区,三里屯是让我觉得最舒服最适合的一个。因为自己开店,钱的方面不用考虑太多,我最需要的就是方便和有保证的服务。我以前住过二环里的四合院,想找个干洗店都要走很远,而且常常是衣服好好地送过去,拿回来的时候就不能穿了。三里屯这边各种生活基础设施都很完善,有很多标准化的连锁店,洗衣店甚至可以上门取送,省去很多麻烦。另外,住在这里,周围邻居的条件都好一点,差不多也都习惯了这种有点国际化的环境,状态比较放松,比较好相处,不会因为你晚上回家晚一点吵了他们一下就马上跑去物业或警察局(派出所)投诉。

 我按部就班地生活
我在外企工作,不加班的话基本上就是朝九晚五。和许多公司人不同的是,从我住的地方到公司步行只需10分钟,这样就省去了花在路上的大把时间和精力。早上,我会煮两个鸡蛋做早餐,还可以在出门之前认真擦擦皮鞋;晚上,在下班路上拐个弯去社区菜店里买点菜做晚饭。即使在销售旺季,加班到10点,我也可以在回家之后从容地洗个澡,整理一下东西,12点前爬上床。我有每天8小时的睡眠保证。

 我要付出一定的生活成本
在这里生活需要承担较高的生活成本,最明显就是吃饭。中午如果一个人想吃得比较舒服,一般要花七八十元,如果能同事几个人凑在一起点菜吃会便宜一点,也要五六十元。晚饭会好一点,我有时自己下厨,可以节省不少。总的来说,我觉得选择生活环境的时候,生活成本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生活质量和个人承受能力也应该充分考虑。尽管有时花销大一点,我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

 我觉得有了Village以后,三里屯整体的气质提升了
我从2002年底就开始在三里屯开店,看到了这些年这里的各种变化,最好的要算Village的出现。没有Village的时候,三里屯最著名的应该是酒吧一条街,我自己也常常会去,但是当时这条街很乱,一路都会不停地有人拉你去这个店或那个店坐坐,实在让人觉得很烦。2008年有Village以后,酒吧街的环境得到了整治。最主要的是,Village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文化氛围的购物中心,特别是北区,会有一些很有艺术气息的展览,这些都让三里屯的整体气质得到提升 ,让这一片真的国际化起来,吸引各种各样的人,而不像过去只有爱泡吧的人才会来。

更多精彩请关注:http://www.cbnweek.com/

媒体来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