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转载]最严重医患冲突血案?

Warning: array_multisort(): Array sizes are inconsistent in /home/u768412851/domains/chinamediablog.com/public_html/wp-content/plugins/related-posts/recommendations.php on line 357

 

“最严重医患血案”?

——上海新华医院“暴力伤医”调查

 

本报记者 柴会群

    2月2日,农历大年三十,来自上海新华医院的一条新闻震动沪上。据多家上海本地媒体报道,该院发生一起严重伤害医生事件,共有10名医生受伤,其中6人重伤住院。凶徒在刺伤医生后,还欲将人从八楼窗口推下。
这起后被卫生部机关报《健康报》命名为“131事件”的医疗纠纷,被境外媒体形容为上海历来“最严重医患冲突血案”。事件发生后,各方高度重视,上海市主要领导作出批示,中国医师协会发表声明谴责,卫生部领导亦表态要严惩凶手。
    然而,随着事态扩大,该案却在诸多关键问题上显露疑点,如:事件起因究竟为何?受伤医务人员人数及伤情怎样?究竟有没有“医闹”参与?
    令人奇怪的是,对于这起治安纠纷案件,医院和卫生部门的声音异常强大,最有发言权的警方却鲜有发言,而迄今为止一直未见患方说法……

 

通稿


   根据警方调查,先后进入事发地的患者家属仅有6人,且只有4人置身打斗中(其中有两人是女性),而并非通稿中所提的“约20人”。

  

    上海媒体2月2关于新华医院事件的报道,内容引自上海市卫生局的一条“通稿”。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该通稿作者为上海市卫生局宣传处正处级调研员宋国梵。宋的名字也被冠以“通讯员”出现在相关报道中。
    在上海市卫生局的“通稿”见报之前,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亦曾通过上海东方网发出一条“新闻口径”稿,该稿仅一百六十余字,称“新华医院发生纠纷,有人受伤。接报后,警方迅速派员到场处置,并抓获涉案嫌疑人。经查,伤者系新华医院医生,因医患纠纷被患者家属刺伤,期间,另有数名医生被打伤,均无生命危险。”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该“新闻口径稿”仅有东方网一家采用。
     上海市卫生局的“通稿”则对事件过程予以细致描写:“……当天上午(1月31日,南方周末记者注)10æ—¶30分,患者刘永华家属约20人,冲入心胸外科病区,踢开心胸外科主任办公室的门,发现室内无人,转而攻击隔壁副主任办公室,不容分说,连续2刀捅向副主任的左前胸,致其重伤倒地……”
    然而,事后证实,上述细节与事实有诸多出入。据警方调查,先后进入事发地的患者家属仅有6人,且只有4人置身打斗中(其中有两人是女性),而并非通稿中所提的“约20人”。
    通稿中还提到,“……在制止犯罪行为中,有10名医护人员受伤,其中6位医生伤情严重住院治疗,伤情最重者左前胸伤口深达4厘米,离心脏仅1.5厘米,造成血气胸,险些致命……”
    然而,受伤医生人数及伤势却至今成谜。事实上,通报见报前一天,上海东方卫视也对此事作了报道,报道对医生受伤情况的描述是:“6名医务人员被打,其中一人胸部遭袭受伤,伤势比较稳定。”这与通稿中的描述大相径庭。
    据了望东方周刊报道,事件发生后,为了了解真相,该刊记者曾试图采访受伤最重的医生丁芳宝,结果被院方婉拒。于是该刊记者转而试图采访其他受伤医生,结果一直在住院病区等了数小时,也没有看到本应住院的5名“伤情严重”的医生外出回来。
    受伤最重的医生丁芳宝的伤情也受到质疑。2月2日,中国医师网上出现了一张中国医师协会慰问丁芳宝的照片。照片上,在通稿中被描述为“左前胸伤口深达4厘米,离心脏仅1.5厘米,险些致命”的丁芳宝虽身处重症监护室,但手捧鲜花,面带笑容,似无太大问题,而此时距其受伤刚刚两天。此外,一位网名为“皇城御猫”的医疗界人士在博客上指出,丁身后的重症监护仪是关闭的。皇城御猫认为,如此神速的康复,除了说明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水平实在是高、伤者的身体实在棒之外,同时也说明其伤势的确很轻。
    南方周末从消息人士处获知,事实上在此次冲突中,新华医院除心胸外科副主任丁芳宝被刺伤外,其他5人均未受刀伤,其中除一个鼻骨骨折外,另4人亦无大碍。
    据了解东方周刊报道,引起上海市主要领导重视和公众高度关注的新闻通稿,“无非就是新华医院跟卫生局说了一下,也没有经过核实就发出去了。”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上海市卫生局通稿中并未提及消息源,仅用“据介绍”一词带过。而一份出自上海市卫生局的通稿显示,“据介绍”原打印文字为“据新华医院介绍”,后被手写改为“据介绍”。
    而沪上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几乎完全引用卫生局通稿,并无文字显示有对此事的独立调查,更无患方的说法。
    据了望东方周刊报道,上海市公安局新闻办在相关的报道发表后,曾与卫生局沟通,对方承认他们的口径出错。
    有知情人士透露,新华医院每年有数十起因医疗纠纷产生的医患冲突。不过,这些冲突大都鲜有报道。据刘魁称,在父亲死亡之后,他们也曾给媒体打电话,但无一家前来采访。“131事件”引起轰动,被一位一位沪上媒体记者解读为是“医方吃了亏”。
    上述记者一开始就对此事充满怀疑,因为131事件本身是起治安事件而非医疗事件, “出口”应是公安局而非卫生局,“不知卫生为何要抢公安的活”。

 

患方


   按刘魁的说法,丁芳宝对不知何时聚拢过来的八、九个年轻男医生说了句“给我打”,后者一轰而上将其打倒在地,哥哥刘鹏过来帮忙,一场混战由此发生。

 

    根据上海市卫生局通稿中的说法,新华医院受伤医务人员中,除丁芳宝外,其他人系因丁被刺伤后见义勇为,“奋不顾身与其搏斗”受的伤。
    然而,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患方的说法却完全是另一版本。
    据冲突当事人刘魁介绍,事发之时,其父刘永华已经死去三天,院方一直未解释死因。事发时他们按前一天通过警察约定的时间与院方谈判,结果在行政办公楼等了两个小时院方无人出面。于是他和哥哥刘鹏、姐姐刘红和姑姑刘丽一起去急诊楼8楼心胸外科病区找医生,其他家属则继续等候。在发现梅举办公室关闭后,情绪激动的刘鹏用脚踹了门。而隔壁办公室的副主任丁芳宝听到声音后出来,被刘鹏的姐姐质问,双方发生口角,于是刘魁向前将其抱住。
    刘魁否认自己或其他家人有将医生推下楼的情节。“我当时说,如果再不给我们一个解释,我就抱着你从楼上跳下去”。而且,按他的说法,此情节发生在双方冲突初期,当时丁并未受伤。“我当时仅仅是想吓唬一下他,因为我知道8楼的窗户是打不开的。”刘魁说。为检验刘的说法,南方周末记者曾在位于新华医院急诊楼8楼的心胸外科病区试着开窗,发现只能开一条十厘米左右的缝隙,无法容纳人的身体。据一位医务人员介绍,按规定,为了防止病人发生意外,医院的窗户通常都开启幅度都受限制,人不可能从窗户上跳下去。
    接下来的细节则至关重要,按刘魁的说法,丁芳宝对不知何时聚拢过来的七、八个年轻男医生说了句“给我打”,后者一拥而上将其打倒在地,哥哥刘鹏过来帮忙,一场混战由此发生。
    按通稿说法,此次冲突中除丁芳宝外的其他医务人员系“见义勇为”导致,他们均为博士,其中4人为党员。
   äº†æœ›ä¸œæ–¹å‘¨åˆŠåœ¨æŠ¥é“中,亦引用第三方目击者的说法,称事发时丁芳宝曾怒喊“给我打”。
    刘魁承认,家人对丁芳早有怨言。按他的说法,对方查房时,他们曾多次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发烧。对方则反问:人为什么会生病?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刘魁说,在这场打斗中,由于家属以4抵10(且有两个女的),其实吃亏的是他们。哥哥刘鹏的鼻子被打伤,满脸是血。他姐姐试图劝架,结果也被打翻在地,头还被一名医生踩了几下。他自己的头上则被打了几个包,姑姑也挨了打。
    刘魁特别提到,有一名参与打斗的医生手持一根钢管,刘的背上挨了两下。
    冲突很快被闻讯赶来的警察平息。深感冤屈的刘魁等6名亲属来到医院外,向路人跪地喊冤,交通因此受阻。之后不久,6人又被警察带走。
    刘魁称,由于当时场面混乱,他不记得哥哥刘鹏当时是否用刀伤人。但后来听说哥哥向警方承认动了刀。刘魁母亲向南方周末记者称,刘鹏为了给病重的父亲削苹果吃,身上确实装有一把水果刀。

录像


   131事件究竟是“极为恶劣的严重伤害无辜医务人员的事件”,还是一场因为医疗纠纷引发的“打群架”行为?通过监控录像不难认定,然而迄今为止新华医院一直未将录像对外公布。
   

    有相关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称,如果患方所说属实,那么131事件并非通稿中所描述的“极为恶劣的严重伤害无辜医务人员的事件”,而是一场因为医疗纠纷引发的“打群架”行为。通稿中曾提到,受伤的6名医务人员“都不是该患者的经治医生”,然而患者刘永华的病历显示,受伤最重的医生丁芳宝为刘永华床位医生的上级医生,基本人在刘的病历上有多处签名。
     在131事件中,有几个细节至关重要。比如,丁芳宝究竟喊没喊“给我打”?刘鹏动刀是主动行凶还是被打后的自卫?
     刘魁称,要弄清真相并不困难,新华医院的监控录像可以说明一切。然而,迄今为止,院方一直未对外提供监控录像。据了解东方周刊报道,警方曾要求院方提供事发时的监控录像,但是院方却说没有了,“摄像头坏了”,最终没能提供。
     据刘魁介绍,打斗始自8楼心胸外科主任办公室门口,然后打到十米远处的护士台前。南方周末记者现场查看发现,新华医院急诊大楼8层心胸外科病区共有5个半球形摄像头,可全方位拍摄。如果刘魁所说属实,安装在主任办公室走廊顶端左上侧、病区走廊尽头顶部,以及护士台后面的三个摄像头均可记录,电梯间的摄像头也可部分记录。
    对于院方未提供监控录像一事,一位关注此事的上海媒体人士对此深感不解。因为责任如果真的在患方家属,而医院又真想严惩犯罪嫌疑人,本应积极配合警方,主动交出监控录像。
    由于没有录像资料,当事双方又各执一词,除认定刘鹏因动刀涉嫌故意伤害罪外,警方无法就打架一事对其他人进行处理。不过,由于打完架后又上街堵路喊冤,而该情景又被新华医院门口处监控录像录下,故警方对除刘鹏外的其他5位参与堵路的家属以“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为由施罚。
    事件中刘家共有6人受到警方处理,南方周末记者在拘留通知书上发现,刘鹏系被刑事拘留,案由是“涉嫌故意伤害罪”,刘魁等3人是被行政拘留,理由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另外两人则是治安警告。
    尽管事时场景因“摄像头”坏了无法还原,但此事件中的另一重要细节却被录下。据刘魁介绍,1月28日父亲死亡之后,家人无法接受,院方也一直未能做出合理解释。于是家人于次日开始在新华医院急诊大厅摆放花圈抗议。
    然而,事发前一天,一群不明身份的人却将花圈抢走,扔在医院外的马路上,刘家负责看花圈的亲戚也受到袭击。刘魁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对方曾自称是新华医院把他们喊来的。
    据刘魁介绍,警方在调取了监控录像后对此情形予以认定。
    刘魁说,由于父亲的死一连三天没有说法,花圈又被人抢走,最后又目睹弟妹及姑姑被打,刘鹏的情绪才最终失控。
    刘鹏被一位病友认为是个“孝子”。据了解,其在父亲住院两个月期间一直陪伴,在新华医院住院期间,刘鹏和母亲在楼道里住了一个月。


手术


   刘魁坚信,如果当初不做那个手术,父亲刘永华现在还是“好好的”。手术让全家“人财两空”,还把哥哥“搭进去”。

   

     刘魁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老庙镇人,共有姐弟三人,均为农民,姐姐刘红远赴深圳打工,哥哥刘鹏在家卖小吃为生。弟弟刘魁则开饭馆。据刘魁说,去年12月,身体一向不错的父亲由于咳嗽多日,到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被确诊为“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医生认为刘需要换心脏瓣膜,手术由上海新华医院专家来做。手术之前,刘永华一直帮儿子端菜,能够上下楼。
    12月8日,刘家接到院方电话,让次日去医院,周六做手术。当问及费用时,对方称要“最多六七万”。对此数字刘家人感觉尚可承受,据刘魁介绍,由于父亲本人没有积蓄,手术初期的花费均为姐弟三人所凑。
    12月11日,刘永华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做了“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手术者为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梅举和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顾江魁。然而,刘家人没有料到,这次手术之后不到两个月,刘永华即告不治。
    据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孟晓林介绍,手术本身是成功的,但术后发生了感染。
    有关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称,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发生几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就十分凶险。至于感染原因则有多种,其中不排除手术过程中发生污染。
    孟晓林否认执业地点在上海新华医院的梅举到阜阳做手术属于“走穴”,称“都是经过双方医院同意的”。
据刘永华妻子石秀枝称,上台手术之前,刘永华向她要了6500块钱,说是要给医生。其中5000元是“劳务费”,1500元是“交通费”,但两笔费用均无凭证。
    由于伤口久不愈合,12月26日,刘永华由阜阳第二人民医院转到手术医生梅举所在的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治疗,并于次日由梅举主刀做了清创手术。病历显示,阜阳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顾江魁系此次手术的“助手”之一。
    然而刘永华的病情并未有明显好转。据石秀枝介绍,后来刘永华一直发烧,她们多次向医生问原因,均未得到答案。期间他们曾复印病历,本来是想让其他医院的专家帮助看一下,结果院方以为他们可能要打官司。石秀枝说,自此之前,她感觉医生的态度明显冷淡。
    1月27日,刘鹏在医院查费用时发现欠费3万4千元,并认为医院因此给刘永华停药。据石秀枝介绍,刘鹏和她到新华医院部投诉此事。石秀枝说,新华医院院领导当时非常重视,马上给心胸外科打电话,晚上又恢复了用药。
    1月28日晚上11点左右,刘永华宣告不治。
    据刘魁介绍,父亲在阜阳二院做手术共花费8。7万元,加上从院外买的药,刘永华在阜阳治疗期间的花费为10万余元。在上海新华医院的花费则将近12万元,目前尚欠医院2。4万元。刘魁说,父亲在上海看病家中已经拿不出钱,只得贱卖了家中的宅基地。
     2月14日,刘永华遗体上海火化,次日在阜阳老家下葬。据刘永华女婿王相红介绍,由于刘永华死因未明,家人一度想先不火化,通过尸检查明原因。但由于刘鹏尚在关押中,母亲石秀枝怕“再得罪人家”,加上农村死人“入土为安”的风俗,最终决定同意火化。
     刘魁坚信,如果当初不做那个手术,父亲刘永华现在还是“好好的”。手术让全家“人财两空”,还把哥哥“搭进去”。
     刘永华死后,刘家人在第一时间封存、复印了其病历。南方周末在刘永华“手术同意书”上看到,刘的心功能为III级,其中的“III”明显由“II”改写而成,而“术前诊断”一栏似乎忘了改写,仍记录为“II”级。作为专业用语,心功能级数代表人的心脏功能,级数越高,功能越差。(实习生江雁南对本文有贡献)

 

谁是“医闹”?

 

柴会群

 

    在关于新华医院伤人事件的报道中,最抓人眼球的是“医闹”一词。所谓“医闹”,并非指患者家属,而是指那些以“闹”医院为职业、帮着患方跟院讨说法并获取报酬的人。在医疗报道中,“医闹”一词一直高频率地使用,俨然成为破坏医患关系的罪魁祸首。对于“医闹”,卫生部门旗帜鲜明,那就是坚决打击,而且力度越来越大,不仅自己打,还要联合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一起打。
    据了望东方周刊报道,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梅举在接受该刊记者采访时,认为事件中“绝大多数是职业的‘医闹’”。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副会长杨镜在慰问受伤医生丁芳宝时也称,对于“医闹”要高度警惕,防止类似恶性事件再次发生。
     然而,警方的调查却让医方面临尴尬:在新华医院事件中并无“医闹”参与。此外,该事件中的一位办案警察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医患纠纷,患者家属到新华医院“闹”是很常见的。但是,职业医闹他从来没有碰到过。
    于是,我不得不怀疑,让卫生系统一直深恶痛绝的职业“医闹”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
     梅举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还称,医院周围总有“医闹”,他们可以在太平间门口等着,一旦有死人,他们就会找上家属,说“这个事情我们帮你去搞”,搞到钱之后可以分。而这个行当都有花圈、挽联“一条龙”式的服务。
     而我则听说,医院内确实有类似的“一条龙”服务,但却与医院有着种种关系。比如,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某医院死了人,家人亲戚觉得冤,把尸体停放在门诊大厅,搭起了灵堂。然而院方自有对策,找来五六十个摩的司机,此外还有五六个搞“丧事一条龙”服务的“白事大了”,以三比一的优势,将“闹事”者一一驱逐,尸体则直接送到了火葬厂火化。这些人给医院帮忙的报酬是每人一百元现金,外加一顿饭。
    著名作家六六在其出的纪实小说《心术》中,曾提及这样一个细节:医院科主任老陈被“医闹”围攻,一个人被堵在办公室,同事们正着急,结果老陈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儿,“黑道”上来了三五十人,“医闹”乖乖走人。
    ä¸Šé¢è¿™ä¸¤ä»¶äº‹ï¼ŒäºŽæˆ‘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大拓宽了“医闹”的概念。以前我以为“医闹”都是在帮患方,现在看来并不全面,医闹也完全可以为医院所用。而且,由于医院财力更强,出手更大方,或许更愿为其服务。
    按患方说法,在新华医院事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有多名不明身份的人曾与家属抢花圈,并将矛盾激化。如果此说属实,那么警方当严查此事,因为花圈本身没有价值,没有人会去无缘无故的抢。如果有人指使,那就说明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闹”!

 

 

 

媒体来源:[文章]
(C) 《瞭望东方周刊》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