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李娜澳网的价值
媒体来源: 中国媒体博克

从金牌体育走向影响力体育,从举国体制走向市场体制,中国体育产业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商业价值》杂志特约专栏作者 刘亚平 北京竞派传播机构CEO
    当李娜在澳网进入女单决赛, 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发短信给她称“给力!”,并称其为“国际娜”。打进决赛后,李娜获得110万澳元奖金,税前折合人民币790万元,这也超过了她2010赛季全年115万美元的总收入。更重要的是,“国际娜”再次触动了中国体育体制脆弱的神经,给予我们关于体育产业链和体育文化拓展更多的想象。
    大家都会给进入澳网女单决赛李娜更多的褒奖,但没想到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会拿这和当年孙甜甜她们拿奥运金牌相比,孙晋芳的答案直截了当:“这是中国网球的骄傲,李娜这个成绩比孙甜甜她们拿奥运金牌都重要。”
    这句话出自孙晋芳这位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国家体育总局官员口中,多少让人感到意外,媒体也更多认为这只是孙晋芳个人的想法。事实上,一聊到职业化的思路,孙晋芳用到了另一个词是“风险”。因为在奥运会后让球员单飞,孙晋芳的确冒了很大的风险。李娜的成功也为她的冒险增加了更多稳妥的砝码,孙晋芳说,这最少可以让网球发展提速10年。
    迄今为止,虽然媒体对李娜和孙晋芳基本给予了肯定,但鲜有总局高层表态。显然,李娜的成就再次触动了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体制改革的脆弱神经。
    在李娜之前,丁俊晖和潘晓婷的成功让很多人看到了一条与以往举国体制选材方式不同的人才培养之路——由家长根据孩子特长和兴趣为他(她)选择发展项目,前期家长投入,一旦孩子的天赋得到印证,就会有经纪公司和品牌参与,最终孩子的成功完全属于家长和商业团队,与体育管理部门无关。这显然是符合国际化的道路。而举国体制所成就的类似举重、跳水、射击等项目,除了金牌荣耀之外,很多并不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被国外媒体称为“实验室金牌”。当以李娜为代表的网球女单选手们纷纷通过单飞创造佳绩,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总局原来倡导的体制优势就陷入尴尬。
    与体育总局机关那些 “只要举国体制在、乌纱帽就不会丢”的公务员想法不同,处在被领导下的各个运动管理中心早就开始了自己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对于按事业编制管理的他们而言,已经看到了体育产业链即将的发展。这些管理中心采取的变通方法是,一方面吆喝着举国体制的优势;一方面将手里的优势运动资源通过各种转让和承包的形式进行市场化开发,为自己的未来赢得主动权。
    以篮球为例,多数球迷都知道目前CBA是国内品牌价值最高的联赛。但是,其招商过亿的推广权已经由篮管中心委托一家推广公司去运行;同时,篮管中心又将手中原有的甲B与乙级联赛合并成了NBL联赛,新NBL联赛的体制与之前的CBA有很大区别,所成立的球队基本上与各地体育局脱钩,由民间资本直接进行投资运作。这样的体制无疑为今后朝着类似NBA的股份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是一个新问题油然而生——未来到底有多远?事实上,制约体育体制命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其一,下一步包括大部制改革在内的体制改革。上一次的部委改革,当时的国家体委已经被改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但当时的国家体委多次以申奥需要这样的官方体制为由,全力争取保留,最终勉强过关,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现在的问题是躲过了初一,还能躲过十五吗?其二,关于优秀运动员培养方式的探索,能不能继续保持一些体育项目的领先地位是关键。丁俊晖、李娜等人的成功是正在寻找的另一种体制的答案。其三,各管理中心在幕后各种形式的市场化操作。目前,在体育总局系统内部也在流传一个说法:伦敦奥运会后,体育总局会在体制上有很大的变革。这无疑也是多数管理中心心声的表达。
    但无论如何,许多迹象表明,中国体育的原有体制已经开始松动,体育产业的大门正在我们面前开启。从2011年开始,我们真的该开始关注体育产业这个属于未来的绿色产业,相信产业机会将会垂青所有准备着的人。

    原文链接: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3358.html

媒体来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