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同谋者?
媒体来源: 中国媒体博克



文|CBN记者 陈伟  å®žä¹ è®°è€… 赵蓉 孙天




  1907年,华尔街最危险的时刻之一。几家信托公司和经纪行遭遇挤兑,新一轮危机马上发生。老摩根(约翰·çš®å°”庞特·æ‘©æ ¹ï¼‰å›žåˆ°çº½çº¦ï¼Œä»–组织了银行家委员会,宣布遭遇挤兑的银行破产,并从美国财政部长手中接手了政府基金,最终抵挡住挤兑风潮,将投资者的信心重新拉回。华尔街街头上老摩根气度非凡地走过的照片,成为他最著名的一个形象。

  那时候他是世界债主,华尔街的拿破仑,摩根的财团业务占美国所有银行财团业务的50%。他是真正的华尔街之王。

  可100年后,现在执掌摩根大通的CEO杰米·æˆ´è’™ï¼Œå´æˆäº†å®‰å¾’生笔下的那个国王。在起诉摩根大通的诉讼书中第一句话是“但是国王什么也没有穿……”

  律师Irving H. Picard是法庭指定的麦道夫投资基金的受托人,2010年12月,他向法庭呈交了对摩根大通以及旗下三家公司的诉讼。这份诉讼书于今年2月3日解密。

  在这份总共115页的诉讼书里,列举了摩根大通以及旗下3家公司的大量内部资料,称摩根大通的银行家曾经认真讨论过麦道夫骗局的可能性。并且在骗局被揭露、资金被冻结之前就抽出了自己的投资。诉讼要求法庭判决摩根大通返还其获得的10亿美元利润和收费,并赔偿54亿美元的损失。

  愤怒的投资者们相信:发现了麦道夫的诈骗行为后,摩根大通单方面进行了自我保护,“悄无声息地将其在麦道夫公司中的2.76亿美元投资撤出”。

  更糟糕的是,编号61727-054、囚犯伯纳德·éº¦é“夫在监狱里放了一支冷箭。

  2月15日,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和他的投资顾问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和避险基金,对他的诈欺行为“刻意无视”,没有能够检查出他向监管单位呈报的资料与其它信息间的不符之处,他们是在“刻意失职”。一直以来,这些金融机构采取的态度好像是“如果你正在从事违法行为,我们并不想知道”。

  “他们一定知道。”麦道夫说。

  这位被判监禁150年,涉及金额达到650多亿美元的骗局实施者,这两年来也并不是安静地坐在监狱的房间里。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12月19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麦道夫写道,他给了Picard的法律团队“自己所知道的那些将有助于向那些同谋者追回资产的信息”,他称自己和同谋者们一起制造了这场混乱,最终也导致他自己深陷其中。10天之后的邮件里,他写道:“我(跟他们)说,那些银行和避险基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和我进行了同谋。”

  虽然没有点出这些银行、基金到底是谁,但麦道夫说,他很惊讶地了解到,人们通过电子邮件和信息对他的审判结果不断提出质疑—这些质疑现在在诉讼中出现—即银行家们在他的骗局被揭穿之前就已经偷偷开溜了。他说,“我现在读到的质疑的程度,远远超出我曾经意识到的(那个程度)。”

  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70多岁的麦道夫脸上挂着微笑,表情平静。

  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诉讼受托人的证据是基于麦道夫所提供的信息。在另一些电子邮件中,麦道夫证实Picard团队独自调查了某些大客户在骗局被揭穿的数年之前就自行撤走资金的举动,以此来判断谁可能早就知道骗局以及早在什么时候就知道。

  在和Picard团队在监狱会面的几个月后,诉讼受托人的律师事务所Baker & Hostetler提起了对摩根大通等公司的诉讼。

  现在还没有人能知晓戴蒙在私下会用怎样的语言谈论麦道夫—后者曾与摩根大通保持了长达20年的业务关系。在此之前,麦道夫一直声称骗局由自己一个人运作,其他无人知情。在得知诉讼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杰米·æˆ´è’™æŒ‰æºä¸ä½ï¼Œä¸€æŠŠæŠ“过话筒,说“(对此事)你们知道我会说些什么。”

  两年来,戴蒙被认为是这次金融危机最大的赢家—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为华尔街最大的银行。其中,金融危机最先倒下的贝尔斯登收购价仅为每股2美元,被称为“道德风险的价格”。

  2004年,在美国第一银行与摩根大通的合并后,戴蒙得以掌管摩根大通。上任后,他大量增加风险管理人员,提高监控风险的员工的地位和薪资,要求大批员工参与风险部门组织的培训课程,并且要求高级经理参加风险会议。

  真正让戴蒙成为传奇的故事发生在2006å¹´10月中旬,杰米·æˆ´è’™ç»™æ—¶ä»»æ‘©æ ¹å…¬å¸è¯åˆ¸åŒ–产品总裁的威廉姆·é‡‘打了一个紧急电话,说:“你得紧盯着次级贷!我们要把许多头寸卖掉。这玩意儿可能会什么都不是,我以前见过这种情况。”

  “他对待风险的态度就像小店主必须管理现金流那样事无巨细。”英国记者吉莲·é‚°è’‚在《疯狂的金钱》中写道。在《2009年致股东的信》中,戴蒙也说:“当前的混乱体现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有力的风险管理(渎职调查、证明文件、审计等措施)合乎我们把客户好处放在首位的哲学,使我们能避免去年出现的很多负面影响。”

  他也曾对英国《金融时报》说:“当你知道自己要做的决定有利于公司时,你就应该去做。”

  他做对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巨额亏损几乎吞噬花旗和美银的报表,可摩根利润达到56亿美元。它还是王者。甚至可以说他比老摩根做的还好—老摩根死的时候,手里只有3500万美元,当时的首富范德比尔特评价说没想到摩根是个穷人。老摩根这些“蓝血”,看重的是对世界的管控力,不止是公司与财富。

  但这次“同谋者”的诉讼却可能会抹杀掉这一切的荣誉。这取决于戴蒙和他的同事是否提前确知了麦道夫的真相,并在事情被发现以前利用内部消息确保了自己的利益。

  Picard的诉讼称,2008年9月摩根大通清算了其在麦道夫控制基金的大部分投资,恰好就在麦道夫的骗局曝光前。

  但摩根大通反驳,戴蒙确实知晓摩根大通决定从给麦道夫提供资金的基金中撤出所投资金。但他所知晓的只是,摩根大通买下证券公司贝尔斯登(Bear Stearns)之后决定减少这类基金敞口(没有采取对冲措施的基金),撤出上述投资只是该行动的一部分。摩根大通从与麦道夫有关的基金中抽回了约2.5亿美元的资金。直到麦道夫被捕后,戴蒙才被告知与麦道夫有关的真相。

  Picard并不是第一个以“合谋者”理由对摩根大通提出诉讼的人。

  2009年4月24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MLSMK Investments Co.以同样理由将摩根大通银行告上法庭,要求赔偿1280万美元的相关损失。

  起诉书称,该银行早已知道麦道夫诈骗,但却知情不报。MLSMK称其在摩根大通银行存有1280万美金,用于投资麦道夫基金;还称摩根大通银行允许旗下的交易员与麦道夫的公司作对手交易。对手交易为麦道夫的基金带来了实际的账面收入,令其看上去像一家合法的企业。

  自金融危机后,更多的人把怒火投向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华尔街的道德标准似乎永远都是用“金钱”来衡量,他们贪婪成性、冷酷无情,肆无忌惮……以致有一位前银行家曾表示说:“我宁愿介绍自己是色情小说家,至少人们还能知道我在做什么。”

  2010年7月14日,曼哈顿地区法官Barbara Jones驳回了MLSMK投资公司的指控。

  但Picard的诉讼又来了—法庭出具的文件显示,2007å¹´6月15日,一名摩根大通银行高级别风险管理官员曾经发送邮件给部分同事,称“一名执行官刚刚告诉他,麦道夫的业务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庞氏骗局的一部分。”同一时间,作为麦道夫基金的托管银行,摩根大通却没有将这些危险的信号传递给公开市场以及其他投资者。

  摩根大通发言人克里斯汀·èŽ±å§†è€ƒç§°è¿™æ˜¯å› ä¸ºå½“时的情况还没有触发托管行重组相关基金的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托管银行没有权力向外界暴露自身的担忧”。而且作为资金托管行,它没有义务直接向投资人提供信息。

  但这种理由无法说服投资者。在他们看来,自己才是首先需要被通知风险的人,摩根大通宣称必须遵守的条例则是次要的——这正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华尔街各公司最被人诟病的地方。在一些投资者看来,如果摩根大通尽早公布了自己的怀疑,那这家银行在其中的资产也许就没那么容易收回了。

  不过摩根大通并不仅仅是麦道夫投资基金的托管银行。

  2008年,这家银行发起了一项服务,允许投资者在银行借出资金,以三倍的杠杆投资于麦道夫的格林威治基金,这个杠杆的理论支撑在于基金未来的良好回报表现。为了对冲这项业务的风险,摩根大通自身也向麦道夫的基金中投入了2.5亿美元。

  一位投资人称,当自己看到摩根大通将自己的公司品牌“背书”给了格林威治之后,“我觉得这个基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在我看来,摩根大通的背书就好比监视金融体系的哨兵发回的最权威反馈:一切安全,大步向前。”

  随后,摩根大通却突然开始收回在格林威治基金之中的投资。就在骗局被揭穿(2008å¹´12月)前2个月,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格林威治基金向投资者公告称自己或许无法收回投资款项,原因据称是“摩根大通突然大规模撤出投资。”这项举措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直到事发,摩根大通已经撤出了2.76亿美元,还剩下3500万美元在麦道夫手里。

  当时,克里斯汀·èŽ±å§†è€ƒè°¨æ…Žåœ°è§£é‡Šè¯´ï¼Œå…¬å¸æ˜¯åŸºäºŽå¯¹é‡‘融危机下对冲基金行业的整体风险控制考虑,才撤回了在绝大部分对冲基金的投资,其中包括对麦道夫的投资。

  问题是,几位意大利和欧洲其它国家的资产管理人声称,当时他们从摩根大通得到了这样的反馈后,就暂时放松了对于自己资产的担忧。结果这种轻松仅仅维持了2个月,随之而来的是无法挽回的结果。

  摩根大通退出格林威治基金之后,这只基金的每一美元投资报价一度跌了12美分。这一交易价格的下跌也阻止了投资者及时将手中的基金资产套现。在他们看来,一只回报如此稳定良好的基金用低价卖出太亏了。2008年10月末,一位来自瑞士的投资顾问公司CEO曾经下定决心将基金赎回,但是当他发现报价如此之低,就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自此一直惋惜不已。”他说。

  他们似乎都错过了一个重要的信息—2008å¹´10月28日,摩根大通已经将自己发现的信息提交给了英国严重犯罪调查机构(SOCA)。这份“可疑报告”也是可以在道义上洗刷摩根大通罪名的关键物证。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能独立意识到麦道夫一直以来都在运营着一个骗局—就算没有摩根大通的提醒。认为麦道夫造假的人,甚至从1999 年起就开始向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阐述这场骗局,比如曾是位于波士顿的壁垒投资管理公司的高级投资职员Harry Markopolo。他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一直试图向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解释麦道夫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可惜没有人相信他。现在,SEC也因此受到媒体指责。

  对于诉讼书中列举的种种诉讼,摩根大通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2月9日,该公司向法庭提交了一份文件。

  文件指责Picard在破产法院的做法超越了他的权力范围:“受托人对摩根大通提起的大规模破坏行动,并不同于破产受托人的任何典型诉讼。在实质上,受托人是在试图追求不正当的大规模集体诉讼。”此外,摩根大通还要求负责麦道夫诉讼的美国破产法官Burton R. Liflandå°†Picard的诉讼移交给联邦地区法院。

  区别在于,在破产法庭是由法官个人决定案件判决,而在地区法院摩根大通则可以要求陪审团审理。

  两年来,Lifland法官一直在审理麦道夫相关案件,他被媒体评论为一位严厉的法官。在担任纽约破产法院法官期间,亦即2007年8月31日,他驳回了因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而破产的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基金的破产保护请求,最终导致了贝尔斯登的消失。

  2010年第三季度,摩根大通获得净利44亿美元,同比提高了23%。2010年前9个月摩根大通的法律相关支出是52亿美元,相比之前一年增幅为1000万美元。此外,摩根大通与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相关诉讼还没有结果。一旦Picard提出的64亿美元赔偿金要求得到法院支持,这对摩根大通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

  如果考虑到可疑报告的存在,摩根大通或许确实不应该被冠以“同谋者”的罪名,但它的问题是,坚持所谓华尔街游戏规则,未在第一时间“暴露自身的担忧”;以及在骗局被揭穿、所有人一片哀鸣的时候,它的抽身显得太过轻巧。

  这在太平年月或许会成为戴蒙的一项功绩,但在金融危机后民众对华尔街公司恶感激增的时候,却更像是某种无形的罪恶。

  2月15日,在公司的年度投资者日上,戴蒙说:“我不会进入政治领域,我也不会开饭店,我喜欢我现在所做的,我想留在这里。”

  1907年救市成功之后,美国终于下定决心不能再靠一个银行家来解决问题,于是诞生了一个稳定金融的央行,就是美联储。而老摩根正是该机构的幕后推动者。从此,美国的金融体制逐渐走上正轨。也就是在这一年,老摩根去世了。

  可是100年后,美联储对次贷有可能产生的危机视而不见,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债券投机泛滥,在这个投机氛围当中,出现了麦道夫,最终也把摩根拉下了水。

  华尔街上的银行家在美国公众心中从来不是正面形象,但老摩根也不会想到今天,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会被称为那个最先偷偷从泰坦尼克号溜下去的“卑鄙小人”。

  (部分资料引自《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及《纽约今日》相关报道)




老摩根的产业

摩根家族控制摩根银团共三代,J.P.摩根(约翰·çš®å°”庞特·æ‘©æ ¹ï¼‰ä¹‹çˆ¶æ˜¯æœ±å°¼åŽ„æ–¯·æ–¯å®¾å¡ž·æ‘©æ ¹ï¼Œå„¿å­æ˜¯æ°å…‹·æ‘©æ ¹ã€‚其后代只短暂出任过象征性职务或支持部门的工作。


德崇证券

摩根与费城银行家合作成立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也是摩根的前身。这个公司后来发展成为德崇证券,在1980年代因为垃圾债券而知名,并成为因垃圾债券引起的公司并购潮流的领导者。但垃圾债券之王迈克尔·ç±³å°”肯最后也毁了这家公司。


德意志银行

摩根在英国的业务公司摩根建富其业务量及影响力一度与美国公司旗鼓相当。后被德意志银行并购。


摩根士丹利

1935年因为分业经营的格拉斯·æ–¯è’‚格尔法案,摩根拆分为两部分,摩根与银行家斯坦利合并成立新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


摩根大通

拆分后摩根家族将其金光闪闪的名字给了业务和影响力都比较小的商业银行部门。2000年J.P.摩根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被称为摩根大通。在金融管制放松之后,重新进入投资银行业务。




2006


 2006å¹´

摩根大通开始考虑基于麦道夫投资基金的支线基金资金建构和发行自己的金融产品。


 2006å¹´2月 

摩根大通参观FGG,并进行尽职调查,调查后,就有摩根大通职员指出相关担心和疑问:1、所有交易均基于麦道夫黑匣子交易模型,且由麦道夫执行,FGG是否对交易有控制权?2、在市场低迷期,他们仍然能赚钱,能不能解释他们怎么做到的?


 2006å¹´11月 

摩根大通一位职员惊讶地发现尽管已经合作多年,麦道夫投资基金和爱马仕公司之间却没有建立正常的法律关系。

摩根大通多年之前就知道麦道夫投资基金使用的审计公司是Friehling,但是直到2006年初才对Friehling进行了最低限度的尽职调查。调查明确显示Friehling公司资质不符(未在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登记、不接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同业审查、没有网站提供基本信息)。




2007


 2007年初 

尽管存在疑问,摩根大通仍然试图与麦道夫投资基金另外两支联接基金—Rye Fundså’ŒThema进行交易。


 2007å¹´2月到3月 

摩根大通开始在麦道夫投资基金的联接基金里发行产品。2月份为6500万美元,到3月19日已经超过2亿美元。

2007年,因为上亿美元的交易要冻结(关闭),摩根大通需要对麦道夫投资基金再进行一次尽职调查。


 2007å¹´3月30æ—¥ 

摩根大通一职员和摩根大通风险管理部同麦道夫进行了谈话。尽管同摩根大通的进一步交易会给麦道夫带来更多收益,但是麦道夫表示不愿意接受完全的尽职调查,因为这会暴露欺诈。


 2007å¹´4月11æ—¥ 

摩根大通开始对Tremont(Rye)进行调查,询问麦道夫投资基金是否以自己的名义签订,以及协议对方是谁。Tremont的回答是Tremont是签订合同的一方,但是不知道另一方是谁。摩根大通没有对此找第三方进行确认。

Equity Exotics注意到了其中的风险,但是仅仅是相信麦道夫的名声,就轻易地放过了这些风险。另一家基金Herald也被问到类似问题,给出的回答也很模糊。摩根大通知道这个情况,但是仍然继续推进交易。

摩根大通也参观了Rafale Partners和Medici银行,发现只有部分联接基金有解释麦道夫投资基金交易策略的协议。但是摩根大通建议这些联接基金不要披露更多细节,因为害怕影响与麦道夫之间的关系。

尽管通过尽职调查发现了一些疑问,但是摩根大通并没有停止设计麦道夫投资基金相关的产品。而且虽然有很多疑点都暗示存在欺诈,摩根大通并没有进行进一步询问。


 2007å¹´6月

摩根大通提出向Rye基金再投6亿美元,向Herald投2.25亿美元。


 2007å¹´6月

摩根大通提出新的产品计划,涉及麦道夫投资基金的8个联接基金,金额从3300万美元到6.67亿美元不等。这个过程中,Equity Exotics表示,Tremont没有内部风险控制系统,而且不知道控制交易的过程是怎么做的,但是有理由相信该基金的做法在实际市场操作中是有效的。


 2007å¹´6月15æ—¥

摩根大通开会考虑新的产品计划。同一天,摩根大通职员表示大家都知道麦道夫在进行庞氏骗局,认为摩根大通其实应该做进一步调查。

但是摩根大通急于得到批准,进一步调查仅是通过Google搜索,也没有后续跟进。


 2007å¹´8月

摩根大通职员在分析Herald提供的信息时,发现Herald提出的各种因素并不能解释Medici银行声称的大额收益。Equity Exotics也对Fairfield、Lagoon和Herald提供的信息提出了质疑。


 2007å¹´11月

摩根大通召开了几家基金的经理会议,提出了关于信息的怀疑。但是,摩根大通仍在推进交易。




2008


 2008å¹´3月

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公司,摩根大通对冲基金风险增加。为了控制风险,摩根大通开始重新考虑几项对冲基金交易,包括与麦道夫投资基金的联接基金。


 2008å¹´7月7æ—¥

摩根大通派人到维也纳对Medici银行进行尽职调查,因为Medici银行那边的联系人要离职。这次调查是为了更新最初的调查结果。摩根大通的人与即将离职的Andreas Pirkner、接任的Andreas Schindler和其他个人进行了会面。会面后,摩根大通把Herald的风险评级下调到了最低水平,因为Herald运营中的某些环节使摩根大通确认他们的资产在麦道夫投资基金里是危险的。


 2008å¹´7月10æ—¥

为了得到更多信息,摩根大通跟Kohn进行了后续会面。Kohn是Medici银行的创始人和大股东,是银行里唯一跟麦道夫有关系的人,但她也不能回答摩根大通的问题。这使摩根大通很不乐观。不过,跟2007年的尽职调查一样,摩根大通并没有公布调查结果。


 2008å¹´9月和10月

鉴于对冲风险增加,摩根大通开始进行“风险健康检查”。检查要求摩根大通对有投资的所有麦道夫投资基金联接基金进行广泛的尽职调查。摩根大通对麦道夫投资基金旗下的每家联接基金都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很多是一年前就问过的,但是这次得到的答案仍然不全。


 2008å¹´10月初

摩根大通的尽职调查队伍又跟Kohn和FGG风险管理负责人Amit Vijayvergiya见了面,发现麦道夫投资基金对麦道夫的运营知道的很少,而且不愿意向麦道夫施加压力来获取更多信息,或者在得到信息后,他们也不会从其他渠道验证这些信息。

通过这次会面,摩根大通也确定与他们交易的联接基金都不知道跟自己订立合同的对方是谁。他们只依赖麦道夫关于他跟15至25人订立合同和他本人会监测风险水平的口头解释。Vijayvergiya公开表示,麦道夫拒绝披露这些信息。

摩根大通再次被提醒麦道夫投资基金的审计公司是Friehling,有职员开始怀疑这样一个公司是否有资质进行这么大额的审计。2006年和2007年,摩根大通都曾碰到过相关疑问,但是摩根大通都只是了解了这个公司名字,而没有做进一步调查。

摩根大通再次被通知没有独立调查程序证明交易执行了或资产确实存在。


 2008å¹´10月

当月Petters因为35亿美元的庞氏骗局被捕,摩根大通开始有员工把麦道夫和Petters联想到一起。

2008年摩根大通的尽职调查报告表明:调查对象缺乏透明; 麦道夫不愿披露有价值信息;麦道夫家人通过麦道夫投资基金参与投资; 麦道夫投资基金对联接基金没做有效尽职调查、也没进行监管;麦道夫在表现差的时候阻止投资人问严肃问题; 该基金缺乏独立、有资质的审计; 与麦道夫投资基金交易相关存在各种未解答问题,因为除了麦道夫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些结果跟2007年调查结果类似,但摩根大通忽视这些隐患,而继续向麦道夫投资基金的联接基金投资,发行自己的金融产品。此次投资金额为2.5亿美元。


 2008å¹´10月28æ—¥

摩根大通向英国严重犯罪调查机构提交了可疑行为报告,汇报了他们发现的疑点。


 2008å¹´10月开始

摩根大通开始要求赎回。包括Fairfield Sentry 的1300万美元; Fairfield Sigma 的1500万欧元; 10月晚些时候,又要求从Herald赎回 1.54亿美元,及Fairfield Sigma另外7200万欧元。到麦道夫被捕时,摩根大通赎回了除Lagoon中3500万美元外的所有投资。


 2008年秋开始

从这些赎回开始,摩根大通不断拒绝客户投资更多产品的要求,并很小心不与第三方谈论此事。如果有对麦道夫投资基金相关产品感兴趣的客户,摩根大通会在不透露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把麦道夫的基金在客户可能投资选项中去掉。

数据来源:根据Picard起诉书整理




相关机构解释


Equity Exotics

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里负责麦道夫投资基金相关产品设计和发行的主要部门。


Fairfield Sentry

隶属于一家瑞士私人银行(FGG)的投资公司。Fairfield Sigma所有资金都投在Fairfield Sentry。


Lagoon

麦道夫投资基金的联接基金。


Herald、Thema和Rye Funds

都是麦道夫投资基金的联接基金,但前两者日常运营由Medici银行负责,后者经营者是Tremont Partner Inc。


Aurelia

该公司拥有爱马仕25%的股权。它的母公司购买并发行了摩根大通的产品。



“庞氏骗局”(Ponzi scheme)


庞氏骗局是一种古老的投资欺诈形式,它得名于一名意大利商人查尔斯·åºžé½ï¼ˆCharles Ponzi)。这种骗局总以不正常的高额回报来骗取投资者加入。投资者的回报并非来自真实的商业业务,而是来自新加入投资者投入的资金。 一旦新加入的投资者减少或停止,庞氏骗局就会崩溃。麦道夫最近接受《纽约》杂志采访时称,不但金融机构,连“美国政府”都是庞式骗局的制造者。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媒体来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