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红色文化进监所”做什么

机关红了,学校红了,街道红了,电视红了,报纸红了,什么都红了,连监狱都红了。

“红色文化进监所”,这一划时代的红色信号,官方媒体有热烈的报道。

好久没有写外稿了,小心翼翼地评论了一下,稿子却卖不脱,两个媒体的编辑一看是评论“红色文化”,都吓的立即回信不敢编,只好放到这里,并测试一下还有没有媒体愿意公开发表?

 

“红色文化进监所”做什么
何三畏
  “红色文化进监所”始于2008年。今年3月27日,司法部召集六省市监狱劳教系统干部,在重庆开现场会,“总结相关经验”。司法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训秋说,“充分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提高服刑劳教人员改造质量的重要手段”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为了读懂这个消息,我对自己进行了“红色文化”扫盲。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原来,“红色文化”流行于词典最后一次修订之前。查网络,没有任何官方文件和官员讲话给予定义。“百度百科”上有:“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但这解释靠得住么?它又不给个出处,如果官方没有解释,那就是百度员工加工出来的?为什么既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又限定在“革命战争年代”?那就是只有1949年以前的文化,才能称得上红色么?是这样吗?不知道。我算是没有学懂。
  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学吧。为此我尽量复制相关报道的原文——
  报道说,“红色文化”进监狱,就是“充分利用监所空间,在服刑劳教人员的学习区域、生活区域、习艺场地、休息场所,设置‘红色文化长廊’、‘红色帖吧’、‘红色黑板报’等,在进餐、休闲时播放红色歌曲”。
  “红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的内容为:“‘红色’影视展播、‘红色’专题讲座、‘红色’典型教育活动、‘红色’主题讨论、监区‘红色’文化节活动、‘红色’知识统考、‘红色’教育评审和‘红色’活动总结表彰”。而服刑人员则“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电影、写红色励志格言”。
  报道总结道:“用‘红色’主弦律占领监管改造阵地,用‘红色’革命思想武装犯人头脑,将‘红色’革命精神内化成犯人积极改造的动力,在高墙内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发挥‘红色文化’的导向功能、教化功能和激励功能”,就可以“提高服刑劳教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较大幅度地提升了改造质量”。
  ——虽然我还是不知道“红色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眼前已经一片“红色”。这是一种崭新的监狱文化,而且有非常卓越的成效。六省市的司法系统干部对此非常称道。此外,报道文本表明,关于“红色文化”的叙述,已经套入了成熟的“公务文体”,说明这种文体,也已成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
  需要声明的是,笔者是监狱文化的外行。我只是相信,监狱原本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至少,应该有一套大致通用的办法吧。因为,除非是因为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原因,或者是冤假错案,全世界的监狱里关的,差不多都是“同等意义上的人”。所以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待遇,也应该有大致相同的标准。事实上国际社会也已经有了这样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在大的原则方面,监狱管理可供“发明”的空间,还真的不大。
  那么,监狱应该推广什么样的文化?我觉得,如果有一种监狱文化对所服刑人员“普适”的话,应该是一种“基础文化”。例如,人性,人权,博爱,自由,平等等等。如果一个人入狱不诬的话,那就表明有必要“重复”这样的教育。如果把监所布置成“红色海洋”,会怎么样呢?
  不难设想,对那些蓄意制造暴力而入狱的服刑人员讲红色故事,应该是有副作用的。因为革命的原则是暴力的正义性,考虑这种犯罪者的文化基础往往有不高,有可能根本理解不了,为什么此时的暴力不合法,而彼时的暴力是正义的呢。
  但对于原本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文化素养的,例如服刑的前公务员,可能比较合适。设想让他们想到,因为“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新中国,才使他成为新中国的公务员,过上这么的好生活,而他却对不起党和人民,由此可能产生一定的教育感化作用。
  这就是说,考虑到服刑人员和“劳教人员”的具体构成复杂,在监所全面推行“红色文化”,未必是合适的。(2011-3-30)

 

媒体来源:[文章]
(C) 何三畏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