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意外的好和意外的坏
媒体来源: 中国媒体博克

    

当结果与预测不一致时,便会让人产生重大的意外感,形成非理性心理。

 

文|CBN实习记者 王茹芳 
插画|宋赤兴

 

  我有一个外表是木讷的IT男,实际上却堪比运动健将的朋友,尽管身手矫健、水平专业,不过最终还是栽在了一个跟头上—他在一次羽毛球运动中摔了一跤。事后,他总是在回想摔倒的瞬间,那似乎与此前的摔倒没有任何区别,然而这次的结果却是脚筋断裂。此后,他不仅不再能做剧烈运动,甚至都告别了自行车。
  这个听上去有点残酷的故事告诉我们,就算你有万般功夫,也难以抵挡一个小意外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一般我们都会认为,那些大概率的意外要比小概率的意外更好应付,比如感冒和跌倒,肯定要比癌症和车祸要容易处理。而事实上,一个看似寻常的意外往往也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这比起大意外带来的绝望,更令人觉得心理不平衡—明明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啊,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
  当公司看到年报发布后的股价大跌,往往也会发出类似的咆哮:就是几美分而已,为什么却让我的股价跌那么多?
  这里所说的“几美分“,指的是每股实际收益与此前分析师预测的每股收益之间的差别,即所谓的“盈利意外”。
  如同我们会因为小意外“收获”巨大的灾难,资本市场也会因为仅仅几美分的盈利意外,产生排山倒海般的巨大波动,其中最经典的可能要数UT斯达康的“一美分”案例。当UT斯达康公布2004年第二季度财报后,人们发现,它的实际每股收益为32美分,比此前华尔街分析师预测的低了1美分,于是,它的股价当天在纳斯达克暴跌29.31%,结束了它连续增长17个月的神话。
  谷歌发布2008年第二季度财报时,利润增长了35%,但每股收益为4.63美元,低于华尔街4.72美元的预期,于是股价仍然下跌了7%左右。
  Intel在200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公布后,股价下跌14%,它的每股盈利是10美分,也没达到此前分析师每股盈利13美分的预测。
  当然,盈利意外并不是股价大跌的唯一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出现意外的坏,也就是实际收益比分析师的预测收益要低时,即便数额很小,也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有力的撼动。听上去这有些牵强附会,不过事实就是这样。


市场为何反应如此剧烈?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这其中的逻辑是,上市公司的未来价值总是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而投资者又总是希望寻求一点对未来的把握,他们习惯依靠最近时期的信息得出对未来的看法,于是,在非财报公布时期,权威机构对外发布的盈利预测数据,便成为了投资者了解公司变化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当结果与预测不一致时,便会让人产生重大的意外感,形成非理性心理,而后投资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机行为便会让股票崩盘或者暴涨。这种市场对意外的过度反应,很多时候都显现出无法遏制的过激状态。
  所以说,尽管公司盈利,但当人们发现盈利状况比预期差,也会对这只股票未来的走势产生悲观的感觉,进而大肆抛售股票。
  那么,分析师的数字对投资者来说会有这样难以确信的影响力么?据研究显示,关注某一只股票的证券分析师越多,该股票价格所受的影响就越大;一个股票,经由30位分析师推荐,能比只受到15位分析师推荐,价格高出50%。大体来讲,财务报告在英美市场比在东亚市场更受投资者重视,盈余信息更能带动股票价格的变动。
  连企业都很清楚,分析师盈余预测越来越成为投资者心理预期的代表,企业达不到分析师盈余预测,对投资者来说是很坏的消息,企业可能因此受到惩罚性打击。4月初Google的佩奇在与华尔街分析师进行一次财报发布电视电话会时,仅仅只上线了几分钟,这让分析师们明显感到了怠慢,而后谷歌的股票下跌8%,市值缩水150亿美元,有人说这是分析师们给Google的“回礼”。
  投资者有时很难确定分析师在对一家企业做出财务分析时,有没有主观恶意存在,但可以确定的是,分析师的财务报告必然有着一定主观性。所以说,人们依据这样的报告做出对未来的判断,并据此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明显是不理性的,可是如果当出现盈利意外时,你要刻意地保持理性,好像也并不明智。
  我们被教导,应该在别人恐惧时买入,但当大多数人一致抛售股票时,硬要维持冷静聪明的姿态,把股票死死攥在手里,或者当即买入,明显会赔得血本无归。所以说,不用时刻保持反常规的想法,适时随大流也是很有必要的。
  伴随盈利意外而来的,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告诉投资者盈余增加是0.05元,大部分投资者反应冷淡,但如果告诉投资者盈余下降0.05元,就会引起他们的极大关注。在实际当中,负向盈利意外带来的股市跌幅远远要大于正向盈利意外带来的股票涨幅,有时正向盈利意外甚至还会带来股价下跌。
  比如2008年苹果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净收益为10.7亿美元每股收益为1.19美元,高于此前分析师平均预测的1.08美元每股,但在盘后交易中,股价大幅下跌10%。


市场为何反应又为何如此不均?

  也就是说,意外的好,股价不一定涨,但产生意外的坏,那么铁定亏钱,这又原因何在呢?根据行为金融学中的期望理论,在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1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1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而这种非理性的心理使得市场对好消息与坏消息产生了不均衡的反应。
  另外,由于有的企业过高的股价已经产生了非常高的市盈率,因此即便每股收益比预期的好一点点,但相对于高股价和高市盈率来说,人们得到的收益也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虽然意外的好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并不高,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听到意外的好消息。大多数投资者会将“好公司”与“好股票”等同起来,买好公司的股票便可以有效规避“意外的坏”,因为它们的盈利持续增长,而且市场和分析师对它们的关注度也比较高,更多的公开信息会让投资者觉得对企业的未来更有把握。
  这样的选择有一定道理,不过也有着一定的风险,比如说,那些来自科技行业的好公司其实尤为脆弱,科技潮流的日新月异,一个跟不上可能全盘皆输,看看诺基亚,你就明白了。所以对于公认的好公司还是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别认准了一家好企业,便押上自己全部的赌注。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媒体来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