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人都想过,如果某天不幸辞世要对亲朋好友说些什么,不过等一下,“不幸辞世”,也是个技术活。
文|CBN实习记者 李蓉慧
插画|宋赤兴
用一项无厘头的动画片观感来引出我们今天的话题。《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很多人都看过吧?那你有没有觉得,不管是用火药炸,还是被鲨鱼吞进肚里,Tom和Jerry永远都是不死之身,当然,有时候是Tom“上刀山下火海”,有时则轮到Jerry。
有人也许要翻着白眼说:这算什么观感!不过这里要谈论的是,如果一个人他早早注册了微博、各种SNS网站,经常写电子邮件,偶尔还翻墙玩个Facebook、Twitter,那他,可能就怎么都死不了了。
想一想,我们自己作为信息的制造者,每天要发N封电子邮件(至少隔几天也要发几封的吧);要发微博;要用SNS网站告诉朋友们我每时每刻都在干什么;偶尔抒发心情也要写篇博客来吐槽……
云计算的概念也许你并不陌生,当我们每天制造这么多信息放在云里,在数字化铺天盖地的年代,待我们百年之后,或者乌鸦嘴说不定哪天碰上意外over过去,音容笑貌仍然停留在自己制造的信息里,这是一份难以言喻的遗产。朋友们或许会像过去一样偶尔来留言说好想你,会@你的名字说快看某个帖子很搞笑,会给你的各类IM账号留言说一堆最近的心情,虽然他/她也知道,这是收不到回复的,更有甚者说不定会把账号接管,偶尔PS一两张照片,或者随意模仿你的风格写两句话。
这样一来,你,就变成了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你的信息依然在虚拟的数字世界里流动着,亲朋好友们对你的关心在这个或有或无的世界里也没有停止过,你一边在数字世界里不断的制造信息,一边在享受这些信息对生活的记录和延续。
在国外已经有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一位来自微软的合作伙伴架构师Marc Davi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线上”,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多。这样产生了许多信息。然而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少云存储数据,因此对于我们死后这些信息将如何处置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我们身边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故事。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玩墓志铭,简单犀利固然好,凡客体化更时髦。也有人或故作伤感或歪打正着的想过了怎么处理自己在数字世界里的遗产,曾经有个帖子标题就是楼主做痛苦状问所有人—如果我死了,你们有人能接管我的QQ吗?大概是楼主抑郁想不开,招来帖子里一干人等大骂其冷血无情。矫情也就算了,即使真的是在弥留之际,想的竟然是QQ而不是父母。这是让人有点无语。
无论如何,让我们抽空想一想,每天用多少时间在虚拟世界中制造信息,又花多少精力想过等头发花白时,怎么处理这浩如烟海的数字遗产?
有句话说现在不要总睡觉,因为我们死了以后会睡很久。趁还清醒,考虑一下怎么处理此生在数字世界里留下的足迹,写份遗嘱,也把它们算进去,如果这些遗产将要留给别人,你打算让他/她,延续一个怎样的你?
你的音容依然如昨
01
“过劳死”事件的主角—普华永道的员工潘洁去世前最后一次更新的微薄评论已经超过一万多条。按照新浪微博的规定,连续90天不使用,新浪方面有权删除该账号及相关信息。不过新浪方面对媒体柔性的表示,如果逝者亲友希望继续保留该账号,可以提出要求。刚刚过去的六一,有人在潘洁的微博下留言“天堂里,儿童节快乐!”
http://weibo.com/fanqie1219
02
在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后,应受害学生亲友的要求,Facebook保留了受害者账号。
纪念页面: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2323574334
03
Paul的妻子Catherine因病去世。她生前曾让Paul为她做点事情来确保人们会记得她。而且不要记得现在被病痛折磨的样子,要记得曾经的美好和她的信念。于是Paul做了一个网站,他很谨慎的把Catherine生前的一些符合她要求的照片放上去,偶尔也会写一些文字。Paul认为这是最符合Catherine心愿的实现方式。
网站:http://kathrynoates.org/
04
一个名叫Justin Ellsworth的海军陆战队员在2004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牺牲,服役期间他与父亲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交流,但他去世前改了邮箱密码。痛失爱子的父亲希望能获得儿子的邮箱账户和密码,作为纪念。但是由于Justin的雅虎邮箱规定90天不登陆就会被自动注销。这位父亲为了获得死去的儿子的信息将雅虎告上法庭。
05
小象(豆瓣豆友)的哥哥遇到车祸,住院期间,小象偶尔用手机帮哥哥上网看留言。哥哥去世后,小象还是会经常打开哥哥的QQ看。后来,QQ号被盗了,小象找不回密码。
06
苏的弟弟有个很好的朋友,与苏姐弟一起玩到大,也把苏叫姐姐,某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和别人打架,不幸被伤到要害送去医院抢救无效。他去世了以后,苏的弟弟常常打开他的QQ号,偶尔会传一两张他的照片。苏说,至今他的QQ签名都保持在那里,是苏和弟弟写的:兄弟,走好。
墓志铭
安娜这里静静躺,香蕉让她把命丧,不是贪吃把祸惹,踩着香蕉皮进天堂。
当你看清这行字的时候:朋友,你踩到我了。
记住我!当你走过我身旁时。像你如今这样,我曾经走过,像我如今这样,你将会跟进。记住,不要跟丢了。
我从前是个胖子,现在和所有躺着的人一样有骨感。
我曾经像你们一样,你们总有一天也会像我一样!
劝各位不要再开宝马了,我只看到一次,就躺这里了……
我的博客用户名是:×××,密码是:*****,帮我继续更新吧……
人生就像灌水,灌水灌得太多就会被封杀,人生活得太长就会在这里长眠,如果你被封杀了就来这灌水吧。
这辈子我对不起很多人也有很多人对不起我。我对不起的人可以来此羞辱我;对不起我的人可以来此缅怀我。如果真的很想我就下来陪我……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有的人活着,他是死的—医死我的兽医。
我转世在美国,现在电话还没设定,E-mail:×××@×××××.com
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我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
啊,我终于知道了人类最大的秘密!可惜我不能告诉你!
豆瓣上有人说:我们这代人,网络ID就是墓碑,每一次签名都有可能是我们的墓志铭。
数字化清单
Dylan
男
25岁
留美学生
网游一天4小时。每天账户进账钱币视战斗精神而定;
微博一天保证3条,若朋友互动良好5条左右。
博客一个月4000字,平均每周一篇,抒发思乡之情以及对各种电影音乐的麻辣点评。
开心网一天30分钟内。
校内网一天4+小时。只要开着电脑就开着校内网。
Facebook一天1小时。
Twitter一天1小时。
饭否注册过,不稳定不用了。
Email每天发邮件3封 以上,收邮件5封以内。
IM(QQ+MSN+飞信)每天主动与1-2人联系,被动与2-3人联系。
当我们七老八十
01今天是老李的葬礼,老王的在下周。 02儿子给买了一部iPhone50,让我依稀想起曾经用过的爱疯四以及苹果店门口那长长的队伍。
03看到小孙子打网络游戏,怀念起五十年前我们玩过的魔兽世界。
04 戴上老花镜用女儿给买的电脑上网,打开还是七八位数的QQ号,看到很多老朋友的头像永远不再亮了……
05如果以25岁为起点,80岁为终结,中间55年的时间里,不考虑闰年平年或者2012,以Dylan同学为代表的年轻人在其有生之年共制造这么多信息:他花在网游的时间是每年1460小时,55年80300小时,近3345天,约为9年;发微博60225-100375条之间;博客共计2640000字;开心网共计602250分钟,10037.5小时,418天,一年零53天;校内网与网游时间同等,80300小时,仅3345天,约为9年;Facebook共计20075小时;Twitter共计20075小时;共发邮件60225封,收邮件100375封……
06 以上那堆不精确的数字只是说明,我们为虚拟世界贡献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同时,当我们七老八十了回头再看,留下了一笔多么巨大的遗产。
07 我在数字遗嘱里写道:我的三个邮箱和两个博客,归儿子所有,希望他偶尔也能到博客上来写上两笔,主页的背景图片和音乐由他随意更换,这个用户名可是再也注册不到了。
08 至于Facebook和Twitter,翻墙还是很麻烦,不如就这么算了。
09 发了几万条的微博和校内网,还真有些舍不得,我要好好想一想。我想可能我的好朋友A和最铁的粉丝T会想拥有它们。
10 开心网和饭否很久不玩了,虽然七八十岁再看里面的帖子好像没那么好笑了,不过它至少记住了我曾经的笑点有多高。
11作为一个坚持使用LBS的老“潮人”,一直缠着我要资料的历史学家该开心了。因为我打算把记录我这些年足迹的街旁给他—年轻时一个人旅行、和好朋友结伴登山、蜜月之旅、出差去过的角角落落、带儿子去过的景区、后来是小孙子上学的幼儿园……够他研究了吧。
12我女儿一定觉得我的网购记录不够时髦,我收藏的一些东西还是不错的。
13我儿子似乎不怎么喜欢我在网游里的装扮,也不满意我攒下的那些钱,他比我那时要每天少玩一个小时左右。
14 QQ号上面虽然好多人的头像都不会再亮了,但是聊天记录里却有求职、恋爱、结婚、为人父母,记录到后面越来越少,但是翻起它的次数却越来越多。小孙子主动要求接手我的QQ号,其实他是羡慕8位数的号码再也没有了。我心知肚明,不过也只是叮咛他,好友列表里的人一个都不要删。
15 就这样吧。在数字世界里,我依然和几十年前一样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