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和谐”民国:大总统履新报道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报》整版套红印刷表示庆祝,发表了题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履任祝辞》的社论,除祝贺孙中山、黄兴外,也祝贺袁世凯、黎元洪、伍廷芳、唐绍仪等。人们满心期待着一个和谐民国,能够开创共和的良辰美景。

 

                                                          æ–‡/罗雪挥

 

“中国之有皇帝数千年矣,中国之有大总统则自今日始。”1912年1月1日,星期一,这一天出版发行的《时报》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这一天,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天,已经是辛亥年的尾巴,辛亥革命开花结果,位于本期《时报》版面中心的,是一张近期的时事照片,题为《孙中山上海登岸时摄影》,记录1911年12月25日,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抵达上海。 4天后,他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那时的报纸印刷技术远不及现代精美,但是还是能够依稀辨认出孙中山登岸时,上海各界人士列队欢迎、众星捧月的场面。而此时,伍廷芳、黄兴、汪精卫等人正在上海静安寺哈同公园迎候。

孙中山的归来及就任临时大总统,成为辛亥年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各报纷纷进行报道。在报界以革新著称,以短评闻名的《时报》,抛出了时评《大总统与皇帝之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民主国:“大总统者以国为公有者也,皇帝者以国为私有者也;大总统者以国人之利害为利害者也,皇帝者以一人之利害为利害者也;大总统者公举者也,皇帝者世袭者也;大总统者数年一任者也,皇帝者终身者也。”

   中华民国在人们对民主国的期盼中正式创建。《时报》社论紧跟社会潮流,将中华民国的建立誉为“千古未有之盛举”,表示:“吾安得不为支那贺,吾安得不为东洋贺,吾又安得不为地球贺”。在这篇空前绝后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履任祝辞》中,《时报》主笔者洋洋洒洒、要恭贺的对象包罗当时南北议和的双方:譬如中国成为破天荒之民主国,孙文竟成为破天荒之民主国大总统,怎么能不向孙文祝贺;而中国发生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革命,黎元洪竟然成为革命起义的第一个首领,怎么能不向黎元洪祝贺?以及袁世凯何其幸运能够与破天荒的民国讲和,怎么能不向袁世凯祝贺?连唐绍仪也没有被落下,作为讲和的使者,怎么能不向唐绍仪祝贺。《时报》社论表示,其他理应祝贺的人还有黄兴、伍廷芳,包括建立了“不世之功”的各省都督,并同时向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人民祝贺,表示“藏人但知达赖喇嘛之神圣尊严,他日亦享共和之福”。

总之,《中华民国大总统履任祝辞》中逐一祝贺的对象,几乎是“一个都不能少”。此篇社论更有一个绝无仅有的喜剧结尾,表示各报馆恰逢这个重要时刻,怎么能不向各报馆祝贺?记者有这样的盛大机遇写下如此贺辞,怎么能不向自己祝贺?

为了凸显喜庆气氛,《时报》还注重环球舆论的配合,同时配发了一则鼓舞人心的国际消息,称俄国人艳羡中国革命。该消息表示,武昌起义,短短时间影响了十多个省份,是世界各国革命史上所罕见的。俄国海兰泡等地的百姓,三五成群,在公园或者酒吧集会,都在畅谈中国革命,痛骂俄国专制。

国际声援固然重要,国内花絮也必不可少,《时报》除了报道中华民国宪法打算采用法国制式外,还着重刻划了南京这座民国新都的新气象。为了迎接大总统,南京百姓都预先将辫子剪掉了;临近总统府的地方,无论大户小户人家,都设立了香案以示恭迎;各户都悬挂着国旗,虽然大小横竖都不统一;军队也排列整齐,高唱得胜歌庆祝。不过,也有“愚民”误以为新皇帝驾临。本期《时报》还披露,不久前,一支开拔至苏州的革命军队手持利剪,要强行剪掉过路人的鞭子,结果引发冲突。军队为报复,捣毁了马路巡警局,导致附近的居民都关门罢市。

中华民国就在新与旧的混战中开国了。忧心国事的《时报》记者虽然在《中华民国大总统履任祝辞》中描画了一个空前和谐的民国大团结,期望“破坏之事自今日终,建设之事自今日始”,但是仍然不得不面对现实中风雨飘摇的中国。

满版套红的《时报》,无法回避的是隐藏在红色字号背后的刀光剑影。《时报》在为民国开国欢呼之余,真实记录了危机四伏的中国时局。比如武昌来电,民军与清军,仍在汉阳附近互相炮击;伍廷芳提议国民会议在上海召开,而袁世凯一天之内五次致电唐绍仪,力争地点必须设在北京。此外,满清贵族并不甘心束手待毙。《时报》刊登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清廷权贵载洵、载涛二人共出了十万元巨额“运动费”,要派十多名刺客来上海,刺杀黄兴、伍廷芳、汪精卫等人,刺客如今已经启程。

内忧不断,外患也不绝。本期《时报》同时刊登了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声明,声称西藏匪乱猖獗,为此英国“特派军队到藏保侨民生命财产。”

内外夹击的民主国此时仍然是一个幻影。而与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虚位”相比,在开国这一天的《时报》上,明眼人可以看出,袁世凯才是中国真正的掌舵人,是袁世凯而不是临时大总统握着中国经济、外交、军事的命脉。在当天的消息中,能够看到袁世凯在与四国银行借款的交涉,袁世凯在决定与革命党战与和的进程。中外记者都在紧追袁世凯,而袁的态度直到民国建立这一天,仍然模棱两可。《时报》转载了北京专访袁世凯的文章,当记者问袁世凯,如果南北和议不成会怎样?袁世凯表示,听清廷自己决断。他承认如今财政困难,并且坚持君主立宪,认为民主立宪“断不能成功云云”。

好一个开国大典日。庆幸的是,走向民主国的潮流已经不可逆。虽然民国的开国固然有些名不符实,此时清帝仍然在位,而临时大总统并未实际掌权,其后的建国大业更屡次因战乱而陷入泥沼,但是民主共和的理念却因此而深入人心,正如民国缔造者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时报》记录了这个形式上成立的中华民国第一日,并为民主国的将来,为中国的将来庆贺。1912年1月1日,成为《时报》记者心目中,一个要载入中国历史,以及万国共和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何也?支那自开国以来,未尝有民主国。而今日竟成民主国。”

 

备注: 本文报纸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东方的觉醒——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


 é’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æ¸¸æˆæµ‹è¯•ï¼šä¸‰å›½æ—¶æœŸè°æ˜¯ä½ æœ€å¥½çš„兄弟!!  ä½ ä¸å¾—不信的星座秘密
媒体来源:[文章]
(C) 家国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