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惆怅帝制如梦
媒体来源: 家国往事

提要:皇帝没了,一家一姓的天下从此让位给共和国。报纸上有人为国民山呼万岁,也有人投机销售补药,比如补脑汁,就指定要卖给共和国民。变天之际,有人欢喜,有人惆怅。

                                                     /罗雪挥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携带着宣统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1644年,清皇朝以一个六岁的皇帝始,268年后,又以一个六岁的皇帝终。代表着皇权天命的孤儿寡母一度夺了天下,却又在列强环伺、民怨沸腾中丢了天下,同时被颠覆的,还有千年帝制。此后,连带溥仪本人在内,任何企图在中国复辟帝制的行为都将成为千夫所指。


而在这场惊天动地的变局中,溥仪只是个符号而已。近代中国最有势力、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申报》,很快刊登了清廷退位诏书的全文。该报中央,放置了一张溥仪图片,一个笑得天真烂漫的小孩,脸颊胖嘟嘟地鼓起,可爱活泼,除了服饰显得华贵,和其他不谙时事的幼童并无分别,可是他的肩上已经搁着千钧重担。《申报》配发了简短图说,溥仪像的上方写着“退位之清帝” ,下方则写着“专制末日”。区区9个字,道尽了末代天子与末路皇朝无可避免的命运,也使得这个六岁的孩子,成为了帝国陨落的殉葬品。


那个年代已经竞争激烈的各大报纸,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天字号新闻。清廷宣布退位的第二天,包括《申报》《大公报》在内,各报纷纷刊登了这个消息。而此前,读者看到的都是猜测和传闻。退位的消息见报后,北京的老百姓们纷纷拱手相告:“共和了”。在上海望平街,一个报馆林立的地方,清廷退位的诏书干脆被抄录到一块大牌子上,悬挂在门外。据说有数万人聚集在这里,热烈地边看边议论。


不过,英国人甚至比北京人和上海人更早知道中国变天的消息,这得益于《泰晤士报》的驻京记者莫理循。1个月前,袁世凯亲切接见了莫理循,并大大恭维了他,示意他再增加点压力,中国形势就会大为改观。当时全世界都在引用莫理循的文章,他的报道影响了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这使得莫理循有机会从帝国的权利中枢获取最快的新闻。在清廷宣布退位的当天,《泰晤士报》就刊登了《帝国下诏宣布共和》一文,该消息轰动一时,成为“当年的独家新闻”。莫理循紧接着又发表了《满清被推翻,逊位条件》的文章,给袁氏当国帮了大忙。袁世凯当上总统后投桃报李,莫理循被聘为袁世凯政府的洋顾问,在伦敦接受了多家媒体的访问,四处游说,为袁世凯处理“公共关系”。北京甚至出现了莫理循大街,一直到1949年才更名为王府井大街,而这条街道,现在还是北京繁华中心的代名词。


中华民国赢得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开局:皇帝退位,革命党人得到了共和,袁世凯也当上了总统,以致于莫理循觉得,自己在中国的任务业已结束。


革命党人开始大声宣扬人民的权利,是民权而不是君权,成为了中国的新天命。激进如《时事新报》, 1912年2月15日,临时出版了套红的增刊,庆祝清帝退位,其头版头条头号大字写着:“恭祝国民万岁、中华民国万岁、总统万岁”。国民被恭恭敬敬地放在了第一位,国号乃至尊贵头衔,都称为了国民权利的附属品。《时事新报》还犀利地批判了清帝退位谕旨中的措辞,对“退位”一词表示不满,认为这隐寓深意,日后再“复位”也未尝不可。《时事新报》不幸而言中。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除了这一道,还有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时颁布的第二道退位诏书,以及1945年伪满洲国解散时,他本人颁布的第三道退位诏书。


与革命党人彻底打倒皇权的决绝相比,《大公报》《申报》等民营报纸就显得有些踌躇。尤其是《大公报》,作为一份由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主办的报纸,长期成为中国中间势力的代表,缓和的改良而不是激进的革命,是这个阶层的众望所归。《大公报》虽然及时刊登了清帝退位的谕旨,但是没有配发激进的言论,更没有套红大事庆祝。相反,对于倡议“立宪”的《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而言,这或许是他人生的最低潮。该报曾极力反对袁世凯借助革命势力逼迫清帝退位,武昌起义后不久,还紧急进行有奖征文,题目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君主立宪寻找最后的舆论支持。甚至在清廷退位诏书颁布前夕,《大公报》还刊登了《论共和主义实召亡国之祸,哀恳全国志士维持现状意见书》。


伴随着皇帝的倒掉,《大公报》进入了中华民国时代,它的创建者英敛之一蹶不振,再也无心主持报馆,不久后便归隐香山。《大公报》在日后长达百年的历史进程里基业长青,成为硕果仅存的近代老报纸之一,至今还在香港出版,但《大公报》的英敛之时代却早在辛亥年,便与帝制时代一同淡出。


颇具商业气质的《申报》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大清皇帝退位的立场,它只做了简短的报道,并如实刊登了退位诏书全文。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报纸,《申报》平静地迎接了新时代,致力于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以增加报纸的销量。在清帝退位十天后,《申报》刊发了《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绘声绘色地披露了宫中奇闻,隆裕太后伤心大哭,小皇帝也哭,袁世凯和众大臣皆“同声一哭”,隆裕太后大骂只知道揽权受贿的满朝亲贵们没有良心,误了国家,引来了奇祸,如今又不顾她们母子,纷纷逃散。


谨慎的《申报》新闻还在风暴中摸着石头过河,精明的《申报》广告客户,已经引领了时代锋尚。他们一早摸清了共和乃人心所向,广告词也力图贴近民意。典型如一则“补脑汁”的广告,上面写着:“共和国民注意,艾罗补脑汁,卫生之宝物,日服旺精神,又长新知识。”其实此刻的中国底层百姓对于什么是 “共和”,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共和,还大都懵懵懂懂。


同样对共和懵懂的其实还有高层,譬如袁世凯。袁世凯的悲剧早在大清皇帝退位的那天已经显现,他本人的识见及能力,无法成为真正的民主总统,而若回转头继续做皇帝,也是一场空,因为帝制赖以生存的体系,业已被连根铲除。


不过,起码在1912年的春天,人们对袁世凯还是充满了希望。报人眼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不是窃国大盗袁世凯,而是一个真正可以接掌天朝崩溃后的烂摊子,一个从列强到大清皇室,从革命党人到改良阶层都能接纳,都对他寄于厚望的“中国第一华盛顿”。《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袁世凯能任总统的真正原因,是他在中国毋庸置疑的实力。革命党的喉舌《时事新报》报道了孙文举荐袁世凯为总统的消息,提及袁世凯措辞翔实的宣言书,里面写有“帝政终局”“民国为基”。阐述民间立场的《申报》则表示,清皇族和各大臣都力劝袁世凯千万不要推辞总统大位,还并列刊登了两张意味深长的照片:第一张是《袁世凯君之相》,题为“南北统一临时大总统”;第二张是《孙中山君之相》,题为“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绝顶聪明的《申报》报人,用最和谐的方式,传递了这个国家权利交接的信息,也传达了亿万中国人的渴望:没有流血,没有分裂。


中国有着两千年传统的帝制政体,就这样在短短两个月内遭遇了和平演变。北京的龙旗悄悄收了起来。万众瞩目的袁世凯带头采取了一个标志性行动,在皇帝退位后立马便剪掉了辫子。据说他的心情复杂,早就想剪的辫子,一旦真的剪了,又有点恋恋不舍。


1912年3月3日,法国Le Petit Journal刊登了关于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的报道,标题便是《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


在与中国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在万千惆怅里,旧的辫子落地,新的国家诞生。

备注: 本文部分老报纸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东方的觉醒——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媒体来源:[文章]
(C) 家国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