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最后的EMI
媒体来源: 中国媒体博克


——追忆三位传奇的音乐制作人
EMI终被瓜分,结束了公司独立运营的历史。EMI历史上三位传奇的音乐制作人见证了公司曾经的辉煌。环球音乐集团从此汇聚了四大古典音乐品牌,商业运作可以更加得心应手,然而这些品牌曾有的传统和个性却不可挽回的逝去了。

《商业价值》杂志特约作者 诺花|文
    2011年11月的一天,我订阅的手机报上跳出了一条新闻—— “英国EMI集团以总价41亿美元将其业务分别出售给环球音乐集团和索尼娱乐公司”。念这条新闻给身边斯坦威中国的销售总监听,她随口说了句,“真遗憾,最后的EMI”。
    其实EMI债务危机和公司的动荡早在几年前就初见端倪。2007年,EMI负担着2.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随即被PE公司Terra Firma出手买下。然而之后经历过裁员重组及管理层扫地出门的EMI,在 2008滚石乐队和2010年保罗·麦卡尼(Paul McCartney)相继离开之后更是雪上加霜。2009年财报中税前亏损高达17.5亿英镑,债权银行花旗集团不得不接手,对其进行资产重组并挂牌出售。
    EMI音乐公司最终被环球音乐集团纳入囊中,包揽了DG、DECCA、PHILIPS和EMI这四大古典音乐顶尖品牌,而全球的音乐市场格局形成了以环球、华纳和索尼为核心的三足鼎立之势,曾经百花齐放的音乐产业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成立于1931年的EMI公司是当时两家竞争对手(留声机公司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为了应对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而合并成立的,公司取名“电子及音乐产业”(Electric & Musical Industries)。历史上的EMI曾创下众多辉煌,除了风格多样的唱片品牌和风靡全球的甲壳虫乐队之外,著名的ABBEY路录音室和专属录音的爱乐乐团也同样为其所有,然而更令人难忘的还是公司历史上三位传奇的音乐制作人,他们超越了EMI公司,成为录音工业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Fred Gaisberg
    录音制作的开山鼻祖 ——弗雷德 · 盖斯伯
    1873年出生在美国的弗雷德是一个钢琴家和录音工程师。他同发明留声机的爱迪生和发明圆盘唱机的柏林纳一起被称为开创人类录音产业的三位鼻祖。他是EMI公司的第一位录音工程师,也是很多录音的钢琴伴奏,在他的推动下,78转的录音速度成为音乐产业标准,黑胶唱片的生产工艺也由此开始规范化。1902年,他同意大利男高音卡鲁索合作录制了人类录音史上第一张音乐唱片,卡鲁索的唱片使他成为一名国际明星,唱片录音也成为艺术家广为人知的一种方式,卡鲁索自己说,“我的唱片就是我的自传”。
    1931年,当EMI正式成立的时候,刚好面临经济大萧条。当时弗雷德主持EMI的录制工作,在那段困难时期,他广泛的同作曲家、音乐家和演奏家沟通合作,为EMI签约了大量的艺术家。他也在伦敦的ABBEY路录音室里留下了大量78转时代杰出的录音作品。他善于同音乐家沟通,并能让音乐家放松自如的发挥。
    早期录音时代,很多艺术家从心理上拒绝走进录音室,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了灯光,没有了观众的掌声也便无法演奏。1932年,弗雷德说服了奥地利钢琴家施纳贝尔在EMI录音室录制完成了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 —— 钢琴作品中的“新约”圣经。施纳贝尔自己曾说:“面对一切都是人工的环境、冰冷的机器,那真是一种折磨”。后来据说为了给他营造自然演奏的氛围,弗雷德特别把他漂亮的小侄女带来给他翻乐谱,1935年作品全部录制完成。80多年过去了,施纳贝尔的录音版本仍然是贝多芬众多录音作品中的经典,至今无人超越。
    Walter Legge
    录音制作人的教父 —— 沃特 · 李戈
    1939年,66岁的弗雷德从EMI退休。他的助手,曾为EMI唱片写乐评的英国人李戈接替了他的工作。李戈特立独行,广泛结交音乐界名流,是音乐录音界的独裁者。特别是二战期间,他长期呆在维也纳,网罗了大批战争期间被冷落的艺术家。在李戈的游说下,和EMI签约艺术家的花名册上星光灿烂,当时很多艺术家都以被邀参加李戈的私人家庭酒会为荣。
    他的艺术品位保守而又严格,延续了EMI的传统录音风格。1945年他在伦敦组建了一支专为录音所用的乐团,并发现和启用了战后处于低谷时期的卡拉扬。他甚至从来不固定任命乐团的首席指挥,因为他认为乐团里没有谁比他自己更重要。20世纪50年代的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一度成为英国本土最出色的古典交响乐团。到目前为止,该乐团也是历史上具有录音版权最多的交响乐团。
    他特别发现和独家签约了希腊女高音卡拉斯,EMI也成为卡拉斯一生唯一签约的录音公司。1953年他同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合作录制了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台上卡拉斯全情投入的演唱加上指挥大师萨巴塔的精益求精,录音的磁带足足耗费了令人惊奇的长度,录音中卡拉斯声音的真实度甚至胜过了现场。
    李戈俨然已成为33转录音时代呼风唤雨的音乐制作大腕。然而EMI公司最终无法容忍他的特立独行甚至飞扬跋扈。1964年,李戈辞去了EMI录音制作人的职务,当时他也曾试图解散他一手创建的爱乐乐团。他后来说:“我认为在艺术的选择中,委员会的方式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像我和卡拉扬这样的人才会知道如何取得最好的艺术效果。而所谓的民主对于艺术而言却是致命的,它只会带来局面的混乱和低劣的质量。”
    在CD时代,李戈的黑胶录音后来被收集整理为EMI的“伟大世纪录音系列”,得以再版发行,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当年李戈所创造的录音财富。
    George Martin
    甲壳虫乐队第五人 —— 乔治 · 马丁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是摇滚和流行音乐的时代。1950年加入EMI公司的英国音乐制作人乔治让EMI在流行音乐录音史上大放异彩。他不仅是录音工程师,也是作曲家和乐队配器的专家。1950年加入EMI的时候,乔治只有24岁。他6岁的时候就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要求父母送他去学习钢琴。在十几岁的时候,初次听到在鲍尔特爵士(Sir Adrian Boult)指挥下BBC交响乐团的演出,乔治就被乐团的声音迷住了,而他在音乐和作曲上的深厚功底也为他日后音乐制作人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多优势。
    1962年2月的一天,一个叫布莱恩的人敲开了乔治办公室的门,向他推荐一个来自利物浦的四人组合乐队,在其他十几家唱片公司那里碰壁之后,布莱恩抱着最后一试的心态来求助乔治,当时乔治尚未对乐队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只是被布莱恩的热情打动,乔治同他签订了著名的“一便士”录音合同,也就是每发行一张唱片,只分给乐队四个人一便士! 这个偶然的决定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历史,而这个组合就是日后风靡全球的甲壳虫乐队。乔治在编曲、配器和录音上全程参与到乐队中,把甲壳虫音乐的感染力同录音技术结合在一起,后来乔治也被称为“甲壳虫乐队第五人”。
    2001年,乔治为自己编辑录制了六盒装CD专辑取名为《乔治 · 马丁出品》(Produced by George Martin),以回顾和纪念50年的录音生涯。2011年,BBC制作出品了90分钟的同名纪录片,其中包含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录音和采访资料。乔治成为EMI公司历史上最后一位传奇录音制作人。
    EMI终被瓜分,结束了公司独立运营的历史。EMI历史上三位传奇的音乐制作人见证了公司曾经的辉煌。环球音乐集团从此汇聚了四大古典音乐品牌,商业运作可以更加得心应手,然而这些品牌曾有的传统和个性却不可挽回的逝去了。

    原文链接: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234.html    

媒体来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