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融合时代,拿什么内容给观众
媒体来源: 中国媒体博克

今天这个融媒体的时代,谁也不敢轻易定义这个时代的内容格式。
《商业价值》杂志特约作者 方世彤 独立新媒体观察、研究者
    人类的娱乐生活由于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获得不断的演进。百年前电影的出现,人类开始享受在大屏幕前与主人公共痛苦、同欢乐的娱乐。大银幕上的这种戏剧形式在其自身技术发展过程中,也有鲜明的时代和技术特点。从早期的默片,到后来的黑白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到今天的IMAX立体电影,一种娱乐门类在技术的持续进步中不断发展着。近期上映的电影《龙门飞甲》就号称是华语首部IMAX武侠电影,导演徐克也期望借此翻拍之作展开武侠电影的新篇章。
    说到电视,它的发展很多类似于电影。只是在节目形式上有更多的变化。早期无线电视时代,电视节目的最大成就是直播,一件重要的事情几乎可以同时呈现给观众,当然这在中国由于某些原因而例外。在电视的最早期,新闻是其最重要的内容。而电视剧由于一直无法在艺术高度上与电影抗衡,后来索性就自我放逐,以肥皂剧自居,以为“沙发土豆”服务为荣。
    20世纪90年代,卫星电视开启新的时代。新闻借助三颗卫星覆盖全球让一些媒体升级。CNN的滚动新闻,全天24小时的新闻报道让世界瞩目。在这个时期,全球化是主题。传媒巨头们通过卫星电视迅速地争夺全球电视市场,这里面最成功的要数MTV了。在中国,一段时间里曾把音乐录影这种艺术形式简称为MTV。体育的全球转播使得一些体育项目具备起全球化属性。足球、篮球都是其中的获益者。而近年来风靡全球的电视模式也让综艺节目进入到了全球化时代,处处都有“达人”,到处都有“偶像”,“真人秀”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节目类别。
    电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早期人们愚蠢地把网络视频定义为短视频,后来市场调研数据回馈的结果是,观众更喜欢在网上看长视频。很多人也最早预言未来是UGC的时代,即用户生成内容的时代。可是当用户生成的内容换算成小时数已经以数亿计的时候,人们竟然没有把用户生成的内容真正当回事。拍客们遗憾地发现自己并未进入传媒主流社会。是还需要时间吗?又有人出来说UGC没有作用,PGC(专业生成内容)才是王道。于是电视民工们开始欢呼,新媒体时代,我们还是有价值的。
    到了今天这个融媒体的时代,谁也不敢轻易定义这个时代的内容格式。没有人再去说这个作品是短的,是专门为手机观看做的了。所有作品拿出来的时候都标榜是全媒体、全格式的。但是这样的内容平移或者格式转换就是今天这个时代观众需要的内容了吗?
    笔者非常有幸在2011年年底参加了新加坡的亚洲电视论坛,见识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节目样式。我特别关注了新媒体时代的节目形式和发展状况。
    以色列的一家电视台,推出了大量与融媒体、社交媒体有关的电视节目,但是还是在以前电视节目的基础上的改良。比如说真人秀,他们通过观众的话题引导和手机投票,让在封闭环境里的不同人物做各种怪异的事情,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而问答游戏节目则巧妙地通过手机电话本去寻找人性底处的感动故事。尽管你在很多节目创新的同时看到过去节目的影子,但是你仍然要称许他们对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介入做了大量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
    在翻看一些大公司介绍资料的时候,突然发现每个节目的介绍后面都附上一个游戏、手机应用的介绍。原来,购买那些节目模式还可以获得与节目有关的手机应用与游戏的制作、发行权利,这大概是从商业模式方面为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创新和制作提供的又一项可能吧。
    当下的电视节目在强调电视特性的时候,更加注重其社交属性。比较多的引入社交媒体,形成所谓的“Co-Viewing”协同观看的效应。许多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也会借助社交媒体工具进行评论、聊天、投票。这些功能笔者称之为社交电视。众多的创业企业看到这个趋势,开发出许多专门的“双屏”应用,诸如:节目签到、节目指南、广告比价等。过去电视台可能更多关注节目的在播、离线宣传,现在不得不注意社交宣传,在社交媒体上引导观众的讨论将直接影响节目的收视率,这也是社交媒体上,电视媒体官方账号比较活跃的主要原因。
    不敢讲融合时代,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新节目给观众,但是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动脑子和勇于尝试。这个时候,我们会呼唤更多一些乔布斯式的人物出现,也许这人还真就在中国。

    原文链接: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47.html

媒体来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