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富士通:ICT建设的亚洲思维
媒体来源: 中国媒体博克

云计算时代,对科技公司来说比较重要的观念改变,可能不是交付的模式,而是在交付时候的心态。
《商业价值》杂志 刘湘明|文 尚文|摄
    人民币持续升值,刺激国内制造业不断在险峻环境中寻求新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劳工成本低廉的优势逐渐消退,缺工现象同样限制了国内服务业的发展。
    在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CEO石丰瑜看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未来5年最重要的,是利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并提供更好的服务。利用ICT技术来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对中国企业来说,非但不再如前几年是一桩“锦上添花”的分外事,而是日益成为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日本企业的ICT建设思维不仅讲究战略规划,注重实用,同时在细节上追求可操作性,重视人员的参与。就是这样的ICT系统,不仅成就了诸多知名企业,还帮助许多企业度过了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后一段艰难的经济低迷岁月。富士通是日本最大的ICT服务企业,它们与丰田的深入合作有50年的历史。日前,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CEO石丰瑜接受《商业价值》采访,分享了一些日本ICT建设的经验,以及对于未来中国ICT市场发展的看法。

    Q 国内企业ICT市场一直以欧美公司为主流,追求大概念;而日本公司的ICT建设注重实用。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A 受东方传统和儒家文化熏陶,亚洲企业在技术和观念上有许多共通性。日本的ICT建设除了注重实用,还有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会根据自己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企业的ICT化建设是要看哪些地方导入了信息建设以后,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员工反弹会比较小;哪些环节现在导入的话可能得不偿失,要等到下个阶段才做,这是个文化改造的过程。这正是东方文化所重视的。正因为这个原因,日本企业定制化系统很多。换句话说,欧美企业的ICT系统像是成衣出售,当然也可以根据顾客需求修改袖长、裤长;而日本的ICT系统则是定制西服,不仅仅是长度,包括前襟、肩长、腰线、甚至内衬都是按照自己尺寸量身定制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同是亚洲的日本ICT系统非常实用的原因。
    当然,面对未来的世纪,尤其是云计算,市场不可能再接受这么缓慢的、一个一个套件慢慢定制开发的过程。这就需要寻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

    Q 我对你刚才谈的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很感兴趣。现在中国软件企业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其实也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公约数。富士通是怎么确定最大公约数的呢?

    A 第一个是技术诀窍(know-how)的最大公约数,第二个是产品本身的最大公约数。如果在核心特色的技术诀窍上没有做到比较好的定义和协定的话,这个公约数要么太大,问题又直接丢还给客户,最终因为管理思维差异性太大,导致客户无法使用;但如果最大公约数定得太小,客户一看,这个东西改变不了什么,最后还是得自己来搭建。
    对于最大公约数,我没有完整的答案,但公司里要求的一件事很重要——要倾听,要听客户讲什么,而不要太急着跟客户讲你要做什么。现在,富士通的口号是“shaping tomorrow with you”。每个人都在讲要改变世界,但我觉得富士通更在乎后面两个字“with you”,是“和你一起创造(你所希望的未来)”。这一点是富士通在思路上面与其他的公司比较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我们是在定义整个的流程,不可能把欧美那套搬到中国来,也不可能把日本那套搬到中国来。怎样能够本地化,怎样不失去这个精神,这是现在我们以及其他欧美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云计算时代,如果确定了一个比较大的最大公约数的话,通过云计算的交付,就可以服务到比过去多得多的客户。

    Q 对,一些CIO也在讲,其实云计算对他们最大的改变,是他们在重新考虑IT部门的作用。原来就是提升效率,节省成本,现在大家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ICT部门怎么变成一个利润中心。

    A 企业ICT化建设,第一个阶段是提升效率,接下来是增加价值,还有一段,就是开创事业。最近业界谈论很多的是,企业要更注重公司里面CMO的价值。我倒觉得比较大的挑战不是找CMO,而是怎么让CIOå’ŒCMO能够完美无缝地合作——原来在公司两个部门都是成本中心怎么让它们能够展开协作,我想这是管理上很大的挑战。
    现在来看云计算,就像是企业淘金的一股热潮。而富士通就是“淘金工具提供者”,有很好用的铲子、筛子。以前企业需要购买这些工具;云时代,企业则可以“租用”这些工具,还可以一起探讨淘金的其他方式,开发出更多的点子;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最有可能的金矿地点。所以,这里理解的云计算,其最大的应用,不仅是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开创新事业。

    Q 云计算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是服务交付模式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A 我觉得在云计算时代,对科技公司来说比较重要的观念转变,可能不是交付模式,而是在于交付时候的心态。
    云服务超越了既定的地域边界,客户不在乎提供服务的团队到底在哪儿,物理和环境限制变弱了。云服务时代,对于客户来说:选择更多了,同时改变选择的代价变小了。相对于硬件和软件的平台,服务很容易被替换。因此,对于ICT服务商来讲,最大的挑战,是需要站在客户的立场去看待,是交付服务时心态的转变。传统的观念是:我们是科技企业,做的都是比较先进和前端的东西,需要教导客户。但是现在,我们的立场要稍稍往下降,要像餐饮企业、像快消品行业一样,要提升用户体验,学会让客户欣赏我们的服务。

    Q 对富士通来说,你觉得目前中国市场的机会在哪里?

    A 当下的中国刚好处于一个变化的区间。2012~2015年,中国面临众多挑战:人口问题、人民币升值、工资成本提升。这意味着大部分的企业会第一次发现人海战术失效了。这些企业开始要真正把整个公司业务从头去看一遍,看看哪些地方可以采用ICT化变得更有效率,而不是简单买几个硬件软件就好。还要非常认真地去面对工厂的生产管理、生产效率、物流、零部件、销售,所有的流程,到最后怎样和ERP、CRM结合,而很多企业过去对此毫不关心。
    这些细微却根本的变化,同处亚洲的日本也曾经历过。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在几年时间内对美元汇率翻倍。在危机中,日本大企业没有垮掉,而是通过很多方式来谋求生存。一种方式是把工厂移到海外,就如现在一些国内企业将工厂迁移到越南、菲律宾等地。可是日本国内的GDP持续成长,就是说,除了搬到海外,企业还得做一些别的事情,那就是搞创新和ICT化建设。事实上,ICT化建设帮日本企业赢得了很多时间,让这个国家的经济在毫无优势的情形下得以持续发展。这个弯路,这个经验,能够成为亚洲发展的共同经验。
    中国企业在未来5年面对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是怎么样用最少的人,干更多更好的活。例如便利店,过去每家店实行三班倒,一般还要多雇几个员工,互相看着;但现在,找不到人了,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到便利店里面一站八九个小时——除了摆货架、被客户骂、提供服务,还得要去看看物流、搬货。管理者也会有疑问:不仅员工数量减少了,每个员工期望的工作量降低了,而货品种类、市场推广活动却在不断增多、日益复杂。所以就便利店来说怎样让店尽量ICT化,已经不是钱的问题,是效率问题,是未来的生存问题。

    Q 丰田和富士通的合作已经有50年了,我去丰田参观的一个最大感觉,是日本企业的ICT系统与人的结合非常好,完全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一个共生的关系,这是怎么做到的?

    A ICT建设其实与公司的管理和文化有很大关联。例如日本的汽车生产管理全世界领先,相关的书籍无论在哪家书店里都有二三十本。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少有企业模仿成功?这是因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观念的不断进化,以及在实际应用时,实现人与系统的相互配合。
    在日本,由于整个社会结构、文化,还有法律上的限制,所以在很多时候,日本企业都倾向于保留员工。相应的,ICT系统不是要取代原有的人力,而是和原有的员工一起提高效率。在建设ICT系统的时候,如果要留下原来的员工,就应该想想怎么去活用他们,怎么样激发他们的士气。日本汽车业这么多管理,事实上是在鼓励大家能够发言。“这个系统要导入,这么做你们觉得好吗?不好的话,怎样能改得更好?”一步一步想办法实现,而不是一个大框架性的剧烈改变。如果员工不接受系统,反而会造成生产率低下。所以在导入或者实施ICT系统的时候,必须要对人与机器,甚至与无形的软件,做一个更妥善、和缓的结合。这也是富士通和客户在一起讨论怎么做ICT建设时,比较重要的一个战略。
    我希望未来大家想到富士通,首先会想到“技术领先”、“值得信赖”。从1935年成立至今,富士通展示出惊人的续航能力。比方说,2011年是丰田和富士通合作50周年,是50年始终如一的重要合作伙伴。这种持续与稳定性,保证了产品和服务的稳定性。对于采用了ICT服务的客户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稳定性与续航能力在未来的重要性会日益加强。

    原文链接: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9539.html

媒体来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