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沃兹尼亚克:传奇极客的真实生活

《商业价值》杂志 周恒星

 

浓缩观点

  • “在某种意义上,苹果公司是我生命中的克星,因为我的所有时间都被人们所追逐——好像我的一生中就这么一直被苹果的世界声誉所引导着。但我却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另一面。”

  • 沃兹有一个目标,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我从来不需要非常成功的产品让我快乐,我创造苹果不是为了变得很有钱。我希望电话响是我自己来接的,而不是助理替我接的;我喜欢每天花很多的时间通过社区媒体、邮件回复用户的问题。”

  • 沃兹和乔布斯在苹果共事将近10年时间,随着苹果的不断壮大,两人的关系却渐行渐远。乔布斯在背地里评价沃兹“极其天真幼稚”,没有任何商业头脑。在苹果IPO之前,沃兹将自己的苹果股票廉价分享给其他员工,在乔布斯看起来不可理喻。

  • 1989年,沃兹为了完成童年的心愿,在儿子就读的小学,成为了一名计算机老师。在这里沃兹一待就是10年。“我在10年的教师生涯中学到了不计其数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

  • 经历了多次创业失败和离婚的沃兹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富有,而沉寂多年的他也远没有乔布斯的知名度。但在中国,沃兹还是获得了科技圈的热烈欢迎,如今中国科技界那些最响亮的名字,纷纷向他致敬。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斯蒂夫·æ²ƒå…¹å°¼äºšå…‹ï¼ˆSteve Wozniak)于2014å¹´1月第一次来到北京。

1月7日早晨,北京国际机场,沃兹尼亚克一个人背着个黑色双肩包,拖着个已经褪了色的旅行箱,和一大群旅客从国际通道走出来,。“你好,我是沃兹尼亚克,我的朋友都叫我沃兹。”沃兹这样自我介绍。

然后他掏出手机,打开Foursquare, 给自己签到了一下。“我去过世界各地很多机场,但很少看见像北京机场这么漂亮的。”

沃兹是在澳大利亚参加完儿子的婚礼后直接飞北京的,婚礼上曾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沃兹并不认识,经人介绍才知道是慕名而来的澳大利亚总理。

说起沃兹,他在科技圈里被誉为“极客之神”(Geek God)。作为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他发明的Apple I和Apple II电脑,都是里程碑式的产品,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开启。

但是沃兹似乎并不喜欢一直笼罩在苹果的光环之下。

“在某种意义上,苹果公司是我生命中的克星,因为我的所有时间都被人们所追逐——好像我的一生中就这么一直被苹果的世界声誉所引导着。但我却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另一面。”沃兹这样在自传中袒露心声。

在北京的六天五夜,人们发现沃兹和“神”相去甚远:他永远面带笑容举止友善,热情的跟每一个认出他的路人打招呼,耐心地满足他们的拍照或者签名要求;他每天很早回到酒店,只是为了花3个小时回复来自全世界的邮件;而空闲的时候他总是掏出手机仔细浏览人们在他Facebook上的留言,从那里他得到了很多关于北京旅游的线索。

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沃兹说:“我有一个目标,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我从来不需要非常成功的产品让我快乐,我创造苹果不是为了变得很有钱。我希望电话响是我自己来接的,而不是助理替我接的;我喜欢每天花很多的时间通过社区媒体、邮件回复用户的问题。”

沃兹有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好奇心。在北京街头,他每时每刻都在寻找着他没有见过的新奇事物;他在北京最想买的东西是大功率激光笔,因为这在美国很难买到。他还表演了他最喜欢的恶作剧:绿色的激光笔对准左耳,却有红色的激光从右耳出来,他对孩子们说是基因改变了激光颜色,实际上是他把一支红色激光笔藏在了袖子里。

即使被堵的四环上,面对连成线的汽车,沃兹也很快找到了自娱自乐的方法。“我和我的妻子在玩一个游戏,就是寻找那些尾数连在一起的车牌,我们现在已经数到426了,在北京我们有很大的机会找到427的。” 不久,沃兹果然发现了427,他马上打开手机,把这个消息发给了远在美国的妻子。沃兹说,他对数字非常敏感,一串数字可以过目不忘,但是人脸却经常搞错。

回顾沃兹的过去,会发现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取悦自己而非他人:出于对计算机的热爱,他发明了Apple I和Apple II;因为热爱音乐,他掏钱举办了两次规模空前的“美国音乐节”(US Festival);之后出于为了重新设计遥控器和更方便地连接所有的家电设备,他离开苹果创办了CL9;再后来为了完成他儿时当老师的愿望,又做了10年小学计算机老师。如今已经63岁的沃兹决心周游世界,这次他第一次来到北京,对于他来说又是一次新的冒险。

 

改变世界的极客

 

“极客就是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他们自己判断是非,而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2014年1月11日,沃兹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上这样给极客下定义。沃兹当时作为第一个演讲嘉宾登台,在他之后出场的是百度CEO李彦宏和沃尔沃汽车董事长李书福。

“在我年轻的时候,极客(Geek)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提到它总是让人们想到那种书呆子,但是现在,极客正变得越来越酷。女孩们都说,极客很性感,这在我们那个时候是不可想象的。” 在访谈开始前,沃兹这样向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调侃道。

在随后的访谈中,沃兹非常坦率地回答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沃兹首先向台下1000多名观众回顾了将近40年前自己和极客朋友们是如何一脚踢开个人电脑时代大门的。

在童年时代,沃兹的偶像是自己的工程师父亲。“我的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不但引领我成为了一名工程师,还教会了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沃兹在22岁就加入惠普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在惠普,沃兹白天完成手头的工作,夜里就摆弄收集到的电子元件,而这些元件大部分是从一个“家酿俱乐部”(Homebrewed Club)的朋友那里换来的。

家酿俱乐部是一群极客组成的兴趣小组,通常在车库里会面。沃兹回忆说俱乐部多为年轻人,“都是工程师模样,没有人长得很帅。”在当时,这样的极客群体并不主流。“在当代,那些主流人群经常为我们欢呼,感谢我们极客把技术带到人们的生活中,但是在以前人们总是问:你们在做什么,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这个俱乐部的目标是:将电脑科技带入每个人的生活,让普通人买得起。

沃兹对此深信不疑。

1975年的某个夏日,沃兹像往常一样白天在惠普的办公室里工作,傍晚开车回家吃了一盘意大利面,之后又回到办公室里——他从家到公司只有5分钟车程。

那一天晚上,沃兹完成了一块主板的调试,之后他找来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沃兹对电视机的电路并不熟悉,他对电视的全部知识都来自于中学时候设计的一种叫做“电视干扰器”的恶作剧工具。但是沃兹还是完成了调试,成功把主板和电视连接了起来。之后他把两块写好了程序的只读存储器(PROM)插在了主板上。然后在键盘上敲了几个键,这些字母出现在了那台黑白电视机上。那一天是1975年6月29日,沃兹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那一天晚上,沃兹用仅仅 30 块芯片组装起来的主板配上几乎每家都有的电视机——组装出了一台计算机。在10年前,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æ‘©å°”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他预言在未来芯片中晶体管的数量将成倍增长,而价格将迅速下降。但在沃兹造出这台电脑之前,整个 IT 界并没有找到方向。而在此之后,几乎所有电脑厂商包括IBM都开始开发个人电脑,个人电脑革命就在那一晚爆发了。

在他手里诞生的这台电脑(后来被命名为Apple I)——是历史上第一台支持键盘和显示器的电脑;而随后的 Apple II 则带来了彩色显示、高解析度的图像和声音。这两个沃兹独自完成的发明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成本到使用难度上都开始能接受计算机这个曾经的工业品。毫不夸张地说,沃兹用他神奇的双手攒出了个人电脑时代。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Apple II 都是美国学校的标准电脑,如今互联网时代的精英们都是从Apple II得到最初的启蒙并收获了梦想。

在这样一个载入史册的夜晚,沃兹并没有兴奋多久,他像往常一样在午夜来临前回家睡觉。在他看来,他只是完成了又一次极客冒险。

 

和乔布斯一起创建苹果

 

在北京,沃兹最喜欢的地方是中关村,一共去了3次。

在中关村的鼎好电子城,沃兹像一个好奇的孩子,走过一家家的小店铺,去寻找那些他没有见过的小电器和小玩意。

“每次来到这里,看到这些有趣的电子产品和元件,我总是会想起几十年前的我,我就像坐上了时光机器,回到了我创业开始的地方。”

作为一个极客,沃兹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只会做产品,每天跟那些电子元件打交道,而对商业一窍不通。“其实我当时只是想拥有一台电脑,而完全没有想过去创建一家公司。”在发明第一台个人电脑之后,沃兹想的是把他的设计教会给所有家酿俱乐部的朋友们,“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如何去造一台我们所有人都用得起的电脑。”

但当乔布斯发现沃兹做出来的精妙玩意儿后,乔布斯对沃兹说:“我们应该自己去先组装一批电脑然后卖给他们,然后别人就不用自己去组装了。”于是两人合作,很快赚了不少钱。

沃兹比乔布斯大5岁,沃兹认识他的时候乔布斯还在读高中,对电脑的热爱让两人成为了好朋友。“在早年,乔布斯读了很多书,他希望成为一个引领世界的人。但他不知道怎么做,因为他不是一名工程师,没有搭建和设计能力,但他拥有一项才能,就是如何把东西卖出去。”

沃兹回忆说,自己的父亲当年并不喜欢乔布斯,觉得这个男孩过于精明,担心自己老实善良的儿子会上乔布斯的当。老沃兹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早在几年前,沃兹和乔布斯为一家游戏公司设计了一款游戏,游戏完成后,乔布斯说最后得到了700美元的报酬,然后两人平分了这笔钱。但是沃兹后来却发现实际的酬劳比700美元要多得多。

但是这一次沃兹并没有听从父亲,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喜爱技术的极客,如果没有乔布斯,自己设计的电脑只会是家酿俱乐部里面那些小伙伴的免费玩具。

再后来,乔布斯提议成立一家公司来专门做这件事情。但是沃兹刚开始并不感兴趣。“斯蒂夫(乔布斯)一直想成立自己的公司并把东西变成钱,因为他想变得强大,而我只是想制作那些小玩意儿。”

但是乔布斯一直不放弃,有一天,乔布斯开车送沃兹回家,在车里乔布斯说:“就算赔钱,我们也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我们一辈子还有比这更好的创立公司的机会吗?”沃兹说直到今天还清楚记得当时说的话,放佛这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当时我只有25岁,他21岁,我们都没有什么负担,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足够好玩。”

于是两人在乔布斯父母家的车库里开始创业,沃兹负责焊接芯片,制作主板,乔布斯负责把做好的主板卖到附近的电脑商店。

几个月后,乔布斯希望沃兹可以从惠普公司辞职,全职加入苹果,但沃兹拒绝了。和乔布斯不同,沃兹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改变世界,他从来都是自得其乐地活在自己的极客世界里。他曾经想过在惠普设计一辈子计算器,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世界上最单纯的事情就是设计最完美的电路,编写最完美的程序,这就是我理想生活的全部。”沃兹说。

乔布斯非常沮丧,于是不停地给沃兹打电话,后来还跑到沃兹的父母家痛哭流涕,希望沃兹的家人朋友可以劝说沃兹离开惠普。结果沃兹的父亲也被说服了,这次站在了乔布斯一边。最后,乔布斯答应沃兹不一定要进入管理层,可以继续当工程师。

“这正是我想听到的,待在组织架构的最底层,做一名工程师。”沃兹终于同意入伙,从此与乔布斯一起开始了一段传奇。

但是当谈到乔布斯的性格时,沃兹承认乔布斯并不好相处。

“我们是很不一样的人。你要接受人与人性格不同这一事实,这就是快乐生活的窍门。”

沃兹和乔布斯在苹果共事将近10年时间,随着苹果的不断壮大,两人的关系却渐行渐远。乔布斯在背地里评价沃兹“极其天真幼稚”,没有任何商业头脑。

乔布斯说此话事出有因。在苹果IPO之前,所有人都知道苹果的股票会非常值钱,但沃兹觉得把苹果大部分员工排除在IPO盛宴之外是不道德的,于是以允许苹果员工以5美元的价格向自己购买苹果股票,每人最多可以买2000股。

这件事情在乔布斯看起来不可理喻,他认为员工只需要获得工资就够了,而且沃兹贱卖苹果股票是对公司的背弃。但是沃兹却不这么想。“这些员工为我们公司做出了很多贡献,作为奖励,我要送他们一些股票。” 那些购买了沃兹股票的员工在苹果上市之后立刻成为了百万富翁。

几个月后,公司的公告板上出现了一张联合慈善总会(United Way)的海报,画面上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有人在海报上涂鸦道:“1990年的沃兹”。

 

离开苹果后的日子

 

1985年2月,沃兹离开苹果,创立了一家叫做CL9的公司,希望能重新设计遥控器和更方便的连接所有的家电设备。

“我一生最喜欢的是与朋友们开一家小公司,设想一些新主意并努力付诸实践。但那时苹果已经不是这样的公司了。”

虽然离开了苹果,但名义上沃兹仍然是苹果的顾问和形象代言人。但不久后沃兹和乔布斯的关系却因为一件事彻底破裂。起因是乔布斯在青蛙设计公司(Frog Design)看见了CL9遥控器的模板,当时青蛙也是苹果的设计公司。据说当时乔布斯暴跳如雷,把模板狠狠摔到了墙上,然后把盒子扔了出去。沃兹知道后很生气,但他并没有找乔布斯理论,只是默默找了另外一家设计公司,甚至同意继续留任苹果公司发言人。“沃兹即便在生气的时候,也像泰迪熊一样温顺。”一位曾经与沃兹共事多年的苹果元老这样评价说。

几个月后,乔布斯被董事会扫地出门,不久后他人生中第二次创业,成立了另一家电脑公司Next,只是这一次已经没有沃兹;而3年后沃兹的遥控器项目也因为找不到市场和经营不善宣告失败。

1989年,沃兹为了完成童年的心愿,在儿子就读的小学,成为了一名计算机老师,教授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计算机。“如果我不做工程师,我会做一名老师,不是中学或大学老师,而是一名小学五年级老师。”在课堂上,沃兹教孩子们二进制,讲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教会他们安装软件和硬件,就像30年前他的父亲做的那样。

在这里沃兹一待就是10年。“我在10年的教师生涯中学到了不计其数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

但也就是在这10年,沃兹离主流科技圈越来越远。1994年互联网异军突起,一家叫网景的小公司凭借浏览器差点打败了微软,而它的IPO是苹果之后最轰动的一次;1997年乔布斯在时隔12年之后神奇回归苹果,并在4年后推出了iPod,将苹果带上了复兴之路。

但沃兹却再也没有回来。1997年的Macwolrd大会,主办方希望沃兹和乔布斯可以同时登台,但当沃兹准备登台的时候,乔布斯却悄悄溜下了台。2005年,沃兹和乔布斯被拍到在Macworld大会上不期而遇,两人只是相视而笑,这是二人最后一次在同一场合公开露面。

2007年乔布斯推出了iPhone,并在各个战场把老对手微软打得落花流水;而沃兹也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先是推出了自传,之后开始在全世界演讲——而他在“家酿俱乐部”的时候,连上台发言都少之又少。“我希望遇到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人。跟这些人交流的时候,让我脑子不断想未来能够做什么。”谁能想到,在这之前的10年,沃兹没有出过一次国。

两年后开始传出乔布斯患病的消息,人们看到的是他日渐消瘦的面庞;而沃兹却越玩越疯,在那一年他参加了ABC电视台的著名真人秀节目《与明星共舞》(Dance with the Stars),正是在这个节目上,很多普通美国人开始认识他。之后沃兹还在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d Theory)中友情客串,饰演自己,与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谢耳朵对话。在剧中,谢耳朵把沃兹称作“Great powerful Woz”, 并把他排在自己最崇拜的人中的第15位,比乔布斯要高出6位。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去世。一周后,人们看到沃兹在硅谷Los Gatos的一家苹果店外面排队等待iPhone 4s的首发,当时他排在队伍的第一个,已经足足在店门口等了18个小时。

在极客公园的舞台上,当沃兹被问到“在苹果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沃兹并没有提到自己发明的Apple II,而是提到了麦金塔电脑(Macintosh) 。“这是第一台图形界面的机器,是电脑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实际上,由于一次飞机事故,沃兹并没有加入麦金塔电脑的开发团队,而此后乔布斯领衔的麦金塔项目组将沃兹领导的苹果II项目组边缘化,并多次挖走沃兹团队的核心工程师。但是沃兹并没有耿耿于怀,而是将掌声送给了乔布斯。

在北京的第三天,沃兹还悄悄造访了位于三里屯的苹果专卖店,这是苹果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零售店。当时是工作日的中午,店里并没有平时那样人头攒动。沃兹说,他到全世界旅游,总是会去当地的苹果商店看看,看见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在使用苹果的产品,让他深感自豪。

对于如今的苹果,沃兹总是从产品而非商业角度发表意见。“我觉得现在苹果创新不足,缺少眼前一亮的产品。” 除此之外,沃兹还对苹果的避税政策颇有微词。“我觉得该交多少税就是多少,(苹果的避税政策)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

 

极客大叔的极客装备

 

在中国时,沃兹随身带着3台不同颜色的iPhone 5s手机,“这样我就不用考虑选哪种颜色好看了。”沃兹开玩笑说。但实际上是这3款手机是由3家不同的运营商提供的,其中一款T-mobile的定制机提供了最优惠的国际漫游服务。

沃兹说他最喜欢的iPhone软件是Siri。在出游的车上,沃兹向Siri提了许多的问题。“北京有多少人口?”“北京明天的天气是怎样的?”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如果我有问题,我的父亲总是拿出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翻到第几页,告诉我答案就在这里。” 沃兹拿出iPhone晃了晃,“然而如今Google总是提供许多的答案,这是我不喜欢的。而Siri它可以告诉你真正需要的答案,我觉得这是搜索的未来。”“在我眼里,Siri不再是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而是答案引擎(Answer Engine)”,沃兹这样总结道。

除了iPhone,他还随身带着许多其它有趣装备。在他的旅行箱里放着3块手表,两块是苹果公司的产品,他会告诉人们这是他的iWatch,但是不要以为这就是苹果公司研发已久的神秘智能手表,实际上它是在iPod Nano上加了一块表带。除此之外,沃兹大叔手上还戴着一块神秘的大表盘手表,这块手表只要手腕一翻,它就会连闪两次,第一次显示小时,第二次显示分钟。细问之下这是一款著名的极客手表Nixie Watch,利用了两枚40多年前苏联生产的古董二级数字管作为显示器。据说有一次沃兹在飞机上拧开手表来调时差,旁边的乘客以为他在设置炸弹。

在展示了他的手表之后,他还不忘对未来的手表发表了一番评论:“我理想中的智能手表的屏幕要再大一点,并且可以弯曲,覆盖你的整个手腕。”沃兹边说边比划着。“ 我们看一下那些小型化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它们都变得越薄、越轻。所以可穿戴的技术和设备就是这样的一个方向。

作为一名硅谷极客,沃兹一直对新能源汽车情有独钟,当听说北京开了中国第一家特斯拉(Tesla Motors)专卖店,就说要去参观。

“电动车就是未来!”沃兹总是非常肯定地说。

在侨福芳草地的特斯拉专卖店里,沃兹见到了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吴碧瑄(Veronica Wu)和中国区总经理郑顺景。碰巧的是吴碧瑄之前就职于苹果公司的教育部门,还是沃兹夫人的前同事。

沃兹还透露,作为刚拥有一辆黑色Model S几个月的车主,他买车的过程颇为有趣。

其实沃兹很早就有一辆混合动力的丰田普锐斯(Pirus),但是他发现普锐斯的刹车有问题,车在行驶过程中会莫名其妙的加速。于是他仔细研究了普锐斯的刹车系统,发现这并不是油门踏板的问题,而是软件的问题。于是他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上报给了丰田公司。丰田总裁Jim Lentz 亲自过问了此事,但是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再后来沃兹在朋友那里看到了特斯拉的Model S,立刻心动不已,但可惜掌握财政大权的沃兹夫人并不喜欢这款车。“我的夫人来自堪萨斯州,那里的人们都是开大排量汽油车。”沃兹打趣说。

沃兹一直没有放弃,他不停地把一些关于特斯拉的文章发给夫人看,并暗示夫人希望拥有这辆车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后来特斯拉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知道此事,于是给沃兹发邮件说:“您应该买一辆纯电动车,开汽油车太不像硅谷男孩了(Silicon Valley Boy).”

2013年10月份沃兹夫人终于被说动去买一辆Model S。沃兹立刻高兴得像一个孩子。在提车的时候他还发了一条twitter:“我在特斯拉专卖店,现在我就去提我的新车。”很快马斯克转发了沃兹的twitter, 并回复道:“谢谢,沃兹!”

但实际上,沃兹并不是苹果与特斯拉的唯一联系,就在去年,特斯拉挖走了苹果负责销售的副总裁George Blankenship,而此前Blankenship在苹果的工作就是负责建设苹果专卖店;而最近更有传言说苹果有意收购特斯拉,为此苹果CEO蒂姆·åº“克(Tim Cook)还秘密会见了马斯克。

“极客DNA里有一股永不磨灭的创新精神,不管你在创业,选择手表,还是汽车。”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郑顺景说。

 

那些被沃兹改变的人生

 

在北京,沃兹永远穿着一件黑色短袖T恤,走在寒冷的北京街头常常会引来异样的目光。虽然对大董的北京烤鸭赞不绝口,但他还是更喜欢肯德基的炸鸡和健怡可乐。沃兹每天只吃一餐,他说这是多年工程师生涯养成的习惯。

经历了多次创业失败和离婚的沃兹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富有,而沉寂多年的他也远没有乔布斯的知名度。但在中国,沃兹还是获得了科技圈的热烈欢迎,如今中国科技界那些最响亮的名字,纷纷向他致敬。

“我觉得乔布斯和沃兹的成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沃兹做出了世界杰出的产品,发明了个人电脑,大家对沃兹的理解是不够的。”1月12日,在小米公司总部,面对坐在对面的沃兹,以及台下的数十家媒体,在中国被誉为“雷布斯”的小米公司创始人兼CEO雷军如是说。作为全球成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品牌,小米一直被誉为“中国的苹果”,而很多专家也认为小米的营销策略脱胎于“苹果崇拜”。

“沃兹是我小时候的偶像,快30年前我就是用Apple II开始学的电脑。” 雷军一上来就毫不掩饰对沃兹的崇拜。

雷军回忆说,他的电脑梦想正是源于他18岁在大学一年级看的《硅谷之火》,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乔布斯和沃兹创办苹果公司的故事。而当年在大学学习计算机的时候,雷军曾经拆开Apple II来研究,发现电路板非常简洁,上面没有任何飞线。“当时我就觉得跟艺术品一样精致。”

在访谈快结束时,沃兹和雷军一起组装了一款小米最新的产品——小米路由器;而在几天前,小米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林斌还专门到酒店拜访了沃兹,由于都是工程师出身,两人围绕科技话题足足聊了一个小时。临走前,林斌送给了沃兹一台小米最新款手机“小米3”作为礼物。作为一个硬件控,沃兹回到房间里立刻就激活手机玩起来。

无独有偶,1月11号晚上,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结束后举行的闭门晚宴上,一群中国科技界的顶级CEO纷纷向沃兹表示敬意,感谢他发明的苹果电脑开启了他们的梦想之旅。

“我当年去美国拥有的第一台电脑就是苹果II,谢谢您发明这么好的产品。” 中国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对沃兹说。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余晨回忆,他当年就是用苹果II学习计算机,在初中的时候参加全国电脑比赛获得了前5名,于是得到苹果公司的赞助去苹果位于加州的总部参观。余晨满心欢喜以为可以见到乔布斯和沃兹,却发现他们在几个月前一个被解雇一个辞职,因此留下了遗憾。几十年后,终于见到了自己童年偶像,让他激动不已。

在聊天中,这群CEO们很快发现,当年的极客之神依旧犀利。他谈到了智能手机实际上是人体的延展,未来学家雷·åº“兹韦尔(Ray Kurzweil)提出的奇点(singularity)将在2040年到来——在那个阶段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将得到奇妙融合,人类与机器、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他还认为宽带接入权是基本人权,互联网公司应该努力让更多人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就像他当年发明个人电脑是为了将电脑科技带进普通人的生活;沃兹还对火星旅行向往不已,他表示他在地球上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如果有一艘开往火星的飞船,他会毫不犹豫的跳上去。

那天晚上,沃兹显得很高兴。他发表一个即兴演讲。他告诉那些大多是技术出身的CEO们,最出色的工程师是真正的艺术家,做好产品的要义是力臻完美、用心演绎。

沃兹演讲的时候,主办方在他身后的幕布上投影了一张图片,那是一张沃兹和乔布斯在1981年的合影: 乔布斯坐在一辆宝马摩托车上;沃兹穿着蓝色夹克和白色运动鞋。两人留着长发和胡子,一副不羁的表情;一只小狗躺在旁边睡着了。沃兹演讲结束后,又对着图片看了良久,然后说,这让他想起了很多东西。

媒体来源:[文章]
(C) 《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