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博客
ChinaMediaBlog.com
《1024》:好奇心、想象力与科技文化

《商业价值》杂志特约作者 陈朝

 

浓缩观点

  • 科技的问题不是距离人文文化走出去了多远,而是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得多紧密,特别是其中技术的那部分,早已经塑造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024》就是这样的一本刊物:很多人会自己找到它,不是在书店或者网站上找到它,而是在很久之前。可能是读了图灵的传记,可能是读了《编码》,可能是读了《雪崩》,也可能是特德·å§œã€ã€Šå‚…科摆》或者《失控》,又或者是参加过无线电爱好者俱乐部,写过代码。这些经历都可能将你引向《1024》。这个单子可以列的越来越长,但是关键词可能只有几个:好奇心、想象力与科技文化。

《1024》就是这样一本 Mook。第一部分专题选了关于人机协同演化的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全球概览》杂志编纂的故事,第三部分更多涉及3D打印、用iPhone摄影,可穿戴设备、观鸟和恩格巴特发明的和弦键盘——这些就是这本Mook关注的话题。尽管只是创刊号,某种调性也已经定下来了。也许好奇心和想象力不需要赘述。反而是科技文化这个字眼,我很难讲这是一个偏正短语还是一个并列短语。

姑且谈谈其中文化的那一部分吧。C.P.斯诺写作《两种文化》时,深感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其中涉及的问题和争论直到50年后的今天还在延续。然而在关于“割裂”的争论之外,还有另一种线索: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先驱将个人计算机赋予个人权利的意义,密码黑客为公民隐私开发廉价的加密算法,蓬勃发展的科幻小说影响了无数青少年,以及前段时间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举办活动号召青少年学习编程。这是科技文化的另一个(或者多个)侧面。在这里,科技的问题不是距离人文文化走出去了多远,而是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得多紧密。

科技,特别是其中技术的那部分,早已经塑造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是知识分子选择自己关注点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的决定。是决定对这个世界的运转一无所知,还是决定敞开心胸。强调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的迫近,并不意味着缺少超越性的东西。奇点理论还是进化为“后人类”,其实也正像是其他 cult 文化,关注这些话题的极客们也在定义什么是酷。

你佩戴什么运动记录手环?用什么应用拍照(是的,什么应用而不是什么相机)?你怎么看棱镜门?生物黑客做的那些实验安全么?脑机接口这类话题能否让你兴奋?甚至,人类还会演化么?会走向何方?大多数时间,我们即便对这些话题非常关注,恐怕也很难在平时找到朋友谈论它们。而《1024》让你发现,关注这些话题的人就在那里。所以,对于不少人,《1024》是一个同道的标识。而对另一些人,它又可能轻轻推开了一扇门。

刚听说《1024》的想法时,我有点惊讶。2013 年底,很多报纸、杂志的年终致词都开始唱衰传统媒体,有人居然要做一本 Mook,主题还是关于技术。更奇怪的是,制作团队来自东西文库。从译言、东西网到字节社,印象中,和他们有关的项目总和技术、数字化、信息以及电子出版有不解之缘。为什么要做《1024》呢?

然而其实根本不应该用一个难以回答、可能也不需要回答的问题来扰人。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一本谈论这些话题的中文刊物。以及《1024》是否能担当起这个责任。只是试水的第一期,问题是有的,例如关于奇点理论等几篇文章已经有点老了。专题部分话题也稍显枯燥,但是精气神已经对头了。说实话,对于很多爱好者,等这个精气神已经太久了。改进当然需要。这是这样的时代:用手机拍照这件事并不值得惊讶(用手机监测健康指标都不值得惊讶),如何用手机做到才值得说说;亚马逊宣布的无人机送货真神奇,但是更神奇的是现代社会建立的超级物流体系。这么说吧,高蹈的话题固然够炫,沉潜到科技文化的深处,暴露更多的细节,讲更棒的故事,才能让那种精气神长久。

这是一点期许。读了,就会懂得。

 

原文链接: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30485.html?s=read

媒体来源:[文章]
(C) 《商业价值》